第三百零四章 城外人想进来 城内人想出去(1 / 2)
其他几位军机大臣虽然事先收到一些风声了,已经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但是在此刻却装作毫不知情,还一副看戏不嫌事大的样子,给这场嘴炮大战添油加醋。
奕劻:“李鸿章?是谁让你调动海防军南下的?这倭寇在东面,又不在南面。”
荣禄:“要不是临时调动军队,致使海防空虚,倭寇怎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登上岸来。这不是误国误军吗?”
李鸿章微微一笑,面向翁同龢,“调兵令上说的是防御倭寇来袭,这调令还是经过翁师傅之手的,您不会不知道吧?”
正在翁同龢尴尬万分、不知所措的时候,上面的皇帝终于开口解围了,“你们说够了没有!我这是让你们来这里议事,不是让你们来这里追责的!”
说完,他才缓缓地将手掌从自个的脸上拿开,视力稍微好一点的人已经发现,此刻光绪的眼眶已经渐渐红了起来,他深深地吐了口气后,一脸懊恼地说:“调兵之事,也是先经过朕同意的,怪不得其他人。
要怪,就怪前线的将士送错了情报,让朕误以为倭寇会在直隶与山东交界一带登陆,才导致原天津守军的力量分散,让倭寇有了可乘之机,你们现在想要拿朕问罪吗?”
众臣连忙下跪,“臣不敢。”
光绪缓了缓神之后说:“李鸿章,你刚刚说的应对之策,朕刚刚没有听清,你再说一遍吧。”
李鸿章:“回皇上,臣刚刚所言的退敌之策,便是下旨召回醇王爷,让其率领新军主力北上勤王,统筹京师防务。”
光绪:“这么说来,是要将京师防务全交由载洸一人了。”
李鸿章:“醇王爷在旅顺抵御日寇四月之久,深谙面对日寇时的城防之策,将北京保卫全责交于醇王爷,可保京师无虞。”
一听这话,站出来反对的可就多了。
翁同龢:“醇亲王正在山东,远水救不了近火,难道朝廷就无人了吗!”
李鸿章:“那翁师傅推荐出一个能力挽狂澜、让大家心悦诚服的人选出来便是。”
奕劻则趁机说:“皇上,日寇来势汹汹,眼下应该避其锋芒,还是先出去避避风头吧,京师自然有人固守。”
荣禄:“没有什么事情比皇上跟皇太后的安危更为重要了,只有皇上跟皇太后安全了,大清国才能长存。”
一众大臣跟着下跪道:“臣附议!”
光绪的脑瓜子更疼了,他揉了揉太阳穴说:“要是现在调集山东新军过来增援,来得及吗?”
李鸿章:“来得及,臣已下令,让直隶内的淮军往大沽口方向靠拢,坚决还击,尚能拖住日军一阵子。而且醇王爷也是心思缜密、深谋远虑之人,在接到直隶遇袭之后,想必已经提前拔营行军,就等皇上召调的圣旨了。”
正说着,门外的御前侍卫突然匆忙来报:“城门守军来报,醇亲王已达京师,正在朝阳门外等待宣见!”
众人一听这消息,脸色大变,有震惊的,有惶恐的,有放松的,有宽慰的,纷纷窃窃私议起来。
翁同龢:“竟然来的如此迅速……从山东到北京少说也得两天吧……”
荣禄:“这么快赶来,是迫不及待想来接管京城的兵马吧……”
李鸿章:“醇王爷来了,战局便稳了。”
而殿堂之上的光绪则表情更为复杂些,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眼神中溢出了些许慌张与不知所措出来,第一句话便是问:“来了多少人!”
“一人一马,带了几名随从。”
听到这里,光绪才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一般,坐回到了龙椅上,呆坐着,久久没有出声。
下面的御前侍卫弱弱地问:“皇上……您是见还是不见……”
~~~~~~
而此刻,载洸跟着几名随从正等候在朝阳门外。一旁的冠侯抱怨道:“怎么还不快来给我们开门,这么紧急的时刻,效率还如此低下,难道还要等日寇打到北京城来才让我们进去吗!”
载洸:“你没听到吗?朝廷有令,京城九门紧闭,没有皇上的旨意,任何人不能进出。”
冠侯:“倭寇都上岸了,现在不赶紧想办法固守京城周边防线,紧闭九门有什么用?”
载洸:“京师出现了危机,朝廷的第一反应就是稳定局势。”
冠侯:“关了九门,不让里面的百姓逃难,这就算稳定局势了?”
载洸叹了一口气说:“你不懂,有时候人心与士气比什么都重要。要是危险刚刚临近,京城里的百姓听闻倭寇来袭后便纷纷出逃,到时候北京成了一座空城,也意味着大家都对朝廷保卫京师一事失去了信心。
这不仅对底下士兵的士气是一个重大打击,对掌权者的心理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种时候,他们能想到的唯一应急措施,也就是留着城内这些百姓与他们共患难了。”
门口的强盗还没有赶走,屋内的人却反倒拿起锅碗瓢盆,也不分敌我就噼里啪啦乱扔一通。
一路走来,见到了这么多滑稽荒诞、而难以理喻的现象,连身边的随从都觉得憋屈。
冠侯在一旁失落地说:“这战打得,真没有意思,原本应该抵御敌人的友军,反而将枪口对准了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