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走别人的路 让别人无路可走(1 / 2)

加入书签

本来,载洸并不想当着光绪的面驳了翁同龢的面子,此人最重视名节,这样容易遭来忌恨打击,因此,长期以来,对翁同龢,载洸总是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此刻,载洸已经到了不得不出来据理力争的时候了。既然上面那位皇帝已经把剧本写好了,那演不演,就不是他这个臣子说了算了的,便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

“回皇上,所谓洋务,并非全是翁师傅口中的奇巧淫技,铁路、轮船、机器等物,皆是生产劳作的利器,能极大提高国家的产出效率,至于先进的枪炮器械,那更是护国重器。

倘若太平时节,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等到战事一起,国家蒙难,朝廷蒙羞,则惊外国之利器变怪神奇,感叹他人之利器不能为己所用,导致军队羸弱而不能战,这才是真正地误国误民,还望皇上明鉴。”

短短几句话,便攻守交易,言语陈词,慷慨激昂而又逻辑缜密。

将洋务搬到国之大计的台面上来,既避免了与清流派的利益直接冲突,又强调了洋务运动的重要性,毕竟抵御外敌,振兴中华,都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光绪听完,内心也是暗暗称奇。避其锋芒,求同存异,不愧是当世辩才。

载洸步入朝堂多年,年纪轻轻便已是朝廷依仗的重臣,身上携带的重要利器,便是他那诡异而又老道的辩术。

每每御前议事,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的时候,载洸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果断出击,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出口便是出其不意,纵横捭阖。

既引经据典,以史论今,又能立足当下,经世致用,立意简直无懈可击,堪称辩论鬼才。

光绪知道自己辩不过载洸,也不想亲自与他争辩,这种脏活累活还是交给下面的人去干,因此,听完之后,也只是若有所思,稍稍地点了点头,并不做正面的回应。

主子坐山观虎斗,做臣子的当然得扛起枪炮,提携玉龙为君死。

翁同龢又站出来说:“刚才贝勒所言,说的是头头是道,实则避重就轻,漏洞百出。

自古以来便是农本商末,如今肆意扩张洋务,致使农者无心务农,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弃农从商、从工之风日渐盛行。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无不以农为本,若如商业凌驾于农业之上,便是主次颠倒,秩序混乱。

倘若因此流民四起,而商人富可敌国,势必挟巨资以自立,真到了那一步,朝廷将不可控,不可管,不可治,天下将出现无数个洪秀全、杨秀清这般的乱贼。

泱泱华夏,绝不会亡于洋人,但倘若祸起萧墙,必定亡于洋务!”

听到翁同龢的一番言论,光绪点了点头,满意地说着:“说得好。”

接着,他又将手掌指向载洸,示意他继续,就好像看完了一出戏,觉得不过瘾,又着急地想要看另外一出爽剧一样。

载洸面对翁同龢的一番放言高论,也是不慌不忙,逐个击破;

“翁师傅所说的流民,是指弃农务商者,或弃农务工者;此二者,皆是认为商业有利可图,遂将农田变卖,或从商,或为工,可称之为商人,亦或是工人,翁师傅称为流民,则有歧义。

只要耕耘者有其田,务工者有其职,经商者有其利,天下便可太平,臣以为,三者皆因一视同仁,并没有贵贱之分。”

翁同龢回道:“流民也好,工商也罢,二者只可作社稷之辅,士子与农者,才是社稷之本,若本末倒置,天下人对工商之事趋之若鹜,必定天下大乱。”

载洸轻笑了下,接着说道:“无论是商人工人,还是学子农民,只要能安分守己,忠君爱国,便是我大清的子民。

若做出不利于国家之事,那便是罪人。四者皆是我朝百姓,皆是国之根本,只有相辅相成,才能造就太平盛世。所谓士农工商,不过是过时的论断。

当下,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对我国觊觎已久的列强和日本,且洋人的科技已远胜我大清,若不奋起直追,取长补短,恐日后备受列强所害。

而工人和商人,正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之所在,断不能轻易贬低。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我辈若不思变,等到大变之时,悔之晚矣。”

听到前面两个观点被载洸轻易驳倒了,翁同龢有些恼羞成怒地说:

“若天下百姓个个势利,不安守本分,有利可图则为之,无利可图则弃之,形成贪婪萎靡之风,朝廷又将如何自处?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洋务盛行,致使土地、矿场、人民日益受制于商贾。

若朝廷将天下让给了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只怕是养寇为患,自取灭亡!

商人为了搜刮钱财无所不用其极,哄抬物价,巧立名目,最后银子都会流到那些无良奸商口袋里面去,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贝勒爷口中的思变,只怕白白断送了大清的江山社稷!”

载洸神色沉稳,大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气势。

既然那些高谈阔论的士子喜欢引经据典,那就用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打败他们;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