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一章 可不能让都督尴尬(1 / 2)
其实不需要这些掾史们说,杜英多半也会给他们这些任务。
但手下人主动请缨,和杜英分派下去工作,终究是两种感觉。
哪个上司不喜欢积极主动的下属呢
这些掾史们积极踊跃起来,自然也就没有杜英什么事了。
他本来就是个甩手掌柜,之前出征淮北等地,也是把长安丢给了身后的这些人现在前去梁州,好似也没有什么区别。
大家嘴上说着不同意,但其实都已经轻车熟路了,甚至大家不得不承认,杜英不在的日子里,好像各项工作都显得宽松一些而都督身在长安,大家难免紧张不自在。
不过此次杜英南下的目的既然已经明确为监察梁州的吏治和图谋巴蜀并行,那么也不可能让杜英孤身一人南下。
很快都督府就选出了随着杜英南下的左膀右臂。
一个是之前就已经被王猛选中,后来任群主持监察事宜,也理所应当的划入任群麾下的韩伯。
韩伯,是当初被王羲之留在关中恶心杜英、掺沙子的三个人之一。
如今这其中的王坦之已经身在汲郡,是方面大员,未来少说也要执掌一州,或者位列中枢的。
阮宁则负责外交上的事务,方才还因为出使桓温军中,达成了双方之间的合作停战而立下功勋。
在三人之中,韩伯其实反倒是最先投靠杜英的,身为殷浩外甥的他,本来在江左就没有出头之日,所以还不如干脆利落的找新东家。
也因此,韩伯进入了都督府的核心领导层,地位也仅仅在阎负、权翼等人之下,权翼也东出函谷,韩伯其实已经是阎负之下第一人当然,他也是关中用来招徕江左人才的一块招牌,并且还真的因为他在关中的不错待遇,使得殷浩本人都北上关中,更不要说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寒门子弟了。
这三人,如今在关中都算得到重用。
而当初交付给他们任务的右军将军王羲之,由于身体不佳,已经告老还乡、隐居会稽,鲜少过问天下事,即便是众人皆知,其必然也是和谢安当初模样,看上去不关心不过问,却仍然还借助着王谢世家的耳目,了解着外面的风吹草动。
但是很显然,王羲之已经快到不惑年纪、身子骨又很弱,恐怕是等不到如同谢安那样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而王羲之本人,在这些时日里,也是把王谢世家的未来托付在了谢安的身上,自己则逐渐消失在世人的眼帘之中。
了解这三人从留下到被关中任用之前后始末的人们,想到这里,也不禁感慨此消彼长为曾经如日中天的王家之消亡、新的势力之崛起而感慨莫名。
至于作为杜英另一副手、负责军方事宜的,则是陆唐。
曾经的杜英亲卫头子,现在已经外放成为合格的军中将领,正巧此次返回关中接收新一批骑兵,原本是打算再率军东出支援中原战事的,既然如此,骑兵可以交给别人统带,而陆唐俨然是最合适成为杜英此次南下副手的。
忠诚、听指挥、不会过多干扰杜英的决策。
杜英对此也没有意见。
除此之外,都督府还选定护羌校尉、敦煌主簿谢凌并金城太守索遐调度凉州的兵马,包括凉州郡兵和吐谷浑归附部落,南下汉中。
且此路兵马昼夜兼程、保持静默,走武都、阴平一线入汉中,这也是杜英可用的另外一股力量。
谢凌是谢艾的儿子,敦煌谢氏的现任家主,而金城太守索遐则是谢艾旧部,当初正是他辅佐着谢凌,及时救援杜明,方才避免了杜家在武威之乱中蒙受灭门惨祸,如今索遐领金城太守,兼护吐谷浑校尉,主要负责的就是招抚、安顿湟水谷地中的吐谷浑人。
谢凌在杜英征伐凉州中的作为,自然让杜英在之后对其多有重用,且其根基在敦煌,本来就可以对桓冲形成掣肘。
除了当初之恩情,敦煌谢氏现在也认祖归宗,和陈郡谢氏这曾经的主宗合流,所以谢凌也是不折不扣的杜家姻亲,未来的皇亲国戚。
因而谢凌和索遐的忠诚,也一样是可以保证的。
除了这些兵马人手之外,都督府还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梁州世家上下其实已经萌生不臣之心。
如此,一场战事之后,把梁州的官吏全部换一遍也是必然之策。
所以从何处调集官吏填补空缺,都督府也都做了预案。
杜英坐在桌案前,伸手翻阅着公文,听着手下的几个人只用了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就直接开列出来几套名单,一时默然。
好像没有什么用得到本都督的地方了。
垂拱而治,也不过如此了,而这的确也是杜英所设想之中的最终答案。
对于关中新政的答案。
他无聊的把手伸到桌子底下,在旁边小秘书的腿上划来划去。
但是很快就被小秘书抓住手腕,甩到了一边,她秀眉微蹙:
“夫君不忙,妾身还忙呢!”
杜英被嫌弃了,也不着恼,锲而不舍的伸手,一直到新安公主属实是懒得和这个流氓一般见识了,他方才满意的笑了笑,却又主动收回了手。
新安公主诧异的看着他,自己终于放弃抵抗了,他不摸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