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一章 漏嘴(1 / 3)

加入书签

这是沈光林人生第一次来津门,晚上就住在了最繁华的和平路,这条路曾经也叫做“罗斯福路”,建国之后才改名为“和平路”。

津门的夜生活不丰富,也不热闹,沈光林和李蓉各开了一间房睡觉,没领证呢,住一起不合适。

第二天,照例又是要逛一逛的。

津门这座城市很干净,至少比这个年代的京城要干净一些,一条海河从城中穿过,养育了一方人民。

沈光林觉得自己也不能白来一趟,就准备到楠开大学去访问一番。

毕竟是兄弟学校,还是要多多加强交流沟通。

楠开这所学校很不错,它是总理的母校,是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大学,后来在1946年复校的时候称作“国立楠开大学”,解放后经过一系列院系调整,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楠开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它在华夏的大学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

有车,到楠开就很方便。

楠开的建筑还是很有特色的,地理位置也还行,它的北面是津门大学,东门是津门医大,南面是一家手表厂,西面还是大片大片的农田。

听说京城大学的年轻教授沈光林要来学校参观访问,楠开大学自然是热情欢迎的。

据说,这位沈老师极具科研天分,看问题往往能够高屋建瓴,所以科研成果特别突出,刷高端论文就跟刷碗一样。

高端的学者,在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沈光林果然受到了热烈欢迎,甚至院长邀请沈光林到楠开就职。

当然,这只是客气话,沈光林是不会来的。

作为高端的学者,他们真正向往地方往往只有京城,再没有其他。

就教学水平来说,五道口技校和京城大学的教学水平未必会超过同行许多,但是,他们的学生却是全国最优秀的,这才是真正的差距所在。

即使其他学校偶有一两个漏网之鱼,也无济于事。

在京城大学和五道口技校只能算资质平庸的学生,但是到了其他学校都被当成了宝贝。

这就是现状。

京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华夏的科研中心。其他地方的大学,大约只能在个别专业上表现优秀,这也就是所谓的“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

但是,在京城大学,他们几乎所有的专业都特别强,除了极个别小众门类弱一些。

半导体光伏材料就是一个小众门类,在京城大学没什么人研究,但是在楠开,这就是他们的一个优势专业,这就是他们的特长。

果然来对了!

这里真的有值得沈光林学习的地方,即使十八所不能进去又能如何呢,沈光林想的是积累知识,又不是窃取成果。

早知道就该直接来楠开的,去十八所那边是浪费感情。

沈光林在物理系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说实话,观感一般。

这才是1982年,但是大学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开了。

京城大学获得的科研经费逐年上涨,他们与地方院系的水平差距也会越来越大的。

京城大学的普通实验室,每年还是能够看到很多改变的,实验器材和科技期刊都会时常更新,但是在楠开,他们没有做到这一点。

估计是经费的问题吧,毕竟亲儿子和干儿子还是有区别的。

沈光林在京城大学也算是混的如鱼得水,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他的想法太多了,但是知识积累限制了他的发展。

团队不太给力,沈光林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收集资料,编排实验计划,整理科研情报,这些,都需要精力。

从实验室成立一直忙活到现在,沈光林手底下的可用的科研狗倒是有了几条,但是堪大用的不多,也就是起一些辅助作用。

好在那些人都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唯一不知道要干什么的反而是沈光林自己。

真的是想法太多了,接连看了两番不错的剧集,结果实力跟不上。

这个年代资金匮乏,科研土壤贫瘠,那些需要依靠资金积累来完成的实验大都不能做,也是没有办法。

“沈老师,我们学校的情况怎么样?”

“很不错,该有的设备都有,虽然陈旧一点,但是满足教学任务还是够的。”沈光林也是实话实说,他也没打算藏着掖着,自己过来本就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没必要瞎显摆。

“那您给指导指导?”

“指导谈不上,我就是来学习的,最近我对太阳能电池组很感兴趣,听说你们学校在这一块做的不错,因此想过来学习学习。”

“哎呀,您太谦虚了,沈老师您的名声已经传遍整个亚洲了,尤其在扶桑国,在物理学界一说起您,大家都知道。要不,你给我们这里也上几堂课,让我们也感受一下京城大学最年轻教授的风采。”

“您吹捧了,最年轻的京大教授可不是我,最年轻教授是朱家华先生,他24岁就获得了教授职位,而且手下桃李满天下,我就不行了,我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商业互吹完毕,那接下来就是谈正事了。

楠开大学在光伏研究领域确实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