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议和(1 / 1)

加入书签

接连三日,萧启再没来看过苏清辞,每日的饭食由人做好了放在门口,无人与她搭话,甚至接触都没有。

苏清辞透过窗棂向外看去,见里里外外被萧启的人把守的严密,丝毫不给她逃出的机会。

一时有些恼意,不过稍许便散了,她回想这几日的情形,方圆几里内除了院中护卫走动的声音,别无他“响”,料定自己不在顺京城内。

也是,私藏罪臣之女,可是天大的罪名,而且私藏之人还是当朝太子,若被人知晓,萧启的太子之位定然是要动上一动的,他不敢在皇城犯事。

不管他心底究竟藏着什么目的,现如今,他是不会让到手的权力动摇的。

想过这些,苏清辞决定以静制动,如果硬闯,定然是不成的,突破点还是在萧启身上,所以,她只能等,等萧启主动来找她,而她随机应变。

*

西陵大破青冥关,大顺节节败退的事情虽说是萧氏皇族同万俟氏王族做的一通交易,可为了做得逼真些,那些战士也都是真真切切战死了的,可这事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总得有个了结。

萧启带了议和团随行,意图同西陵讲和。这也本就是这一场阴谋开始之时萧启与万俟逸定好的结局。

万俟逸也没想着在此时攻打大顺,大顺失了二十万兵力与一个苏景川,但到底底蕴在那儿,西陵再打下去,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了,他们也想收手。

所以,两方痛快地签了议和书,条件是西陵退出青冥关,且不再是大顺的附属国,即每年不必朝贡,另外,大顺还赔了银两,并承诺开通关隘,允许两地通商。

西陵气势汹汹地来,却此般潦草的收尾,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

一时之间,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猜想甚嚣尘上,隐隐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后,不知从哪儿传来消息,说这场战事是西陵与大顺做的一出戏,目的是为了绞杀苏景川。此言一出,便被顶上了高处。

尤其是这场战事战死的士兵家属,闹得尤为激烈,聚起来让朝廷给个交代。

德庆帝在御书房听人禀告了此事,动了怒,摔了茶杯,惊得一众下人跪在地上,“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德庆帝站起来,抬手扶额,用脚踢了一下近处跪在地上的赵福康,“赵福康,把太子叫来。”赵福康感受到了疼意,不过不敢挪动分毫,静静受着,待德庆帝说完,才颤颤巍巍爬起来去寻太子。

皇宫内是有东宫殿宇的,不过,萧启多在宫外的府邸住着,此时,他正好在东宫,不消片刻,便被赵福康领着到了御书房。

萧启早便知道西陵不会安分,德庆帝动怒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不过,看他这位父亲如此急切,他还挺乐意的。

他眼里隐隐透出浅淡的讥讽笑意,但在踏进御书房的那一瞬,又迅速换成了谨小慎微的模样,像是不知道他为何动怒。

“儿臣拜见父皇!”萧启正准备给他行礼,却被他拦下,一封奏折不偏不倚地砸在他头上。

不疼,但当着这么多下人的面,又是未来国君的身份,无疑是对他的羞辱,萧启垂下的眼睫遮住了他那一瞬间浓黑如墨的眸,再抬起时,换上了惊慌的神色。

“你是如何办事的?还能让人闹起来?”出口就是质问,仿佛全是萧启一人的错。

“此事想是西陵那边泄了密,儿臣办事不力,请父皇降罪!”萧启复又跪下去,一副低眉顺眼的请罪态度。

德庆帝像是不想多说,“不管此事究竟如何,你给朕想办法压下去!听明白了么?”

萧启直起身,“儿臣明白。”

德庆帝似是不放心,又补了一句,“不论任何方法。”说罢,将手放在喉咙处,从左往右比划了一下,是抹脖子的动作。

萧启明白他的意思,站起身,“儿臣告退。”缓缓退出了御书房。

他走在宫道上,向御书房方向回望一眼,眼底闪过一丝阴诡的光,转过来,身姿挺拔,头也不回地踏入月光照不到的黑暗处。

翌日,那些聚众闹事的百姓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茶馆酒肆里再无人敢议论此事。

而后,朝廷将带有苏景川手指印的通敌书信和苏府管家李尽忠的证词公之于众,狠狠地给他盖严了这顶叛国的帽子。

明眼人都知道,这一系列动作都是朝廷向下施压的结果,就算此事有何隐情,谁又在乎,谁又敢在乎?谁敢豁出全家老小的命与皇族斗?

故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西陵与大顺又恢复了和平,护国公府永永远远被钉上了耻辱柱,顺京街上又恢复了以往的热闹景象,好像什么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时间仿佛抚平了一切,仇恨、血泪、阴谋都尽数被掩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

可是存在过,就会有痕迹,不论多久,搬起遮住阴暗的石块,那些藏在阴沟的臭虫,总会受到日光的灼射,谁也躲不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