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书院补录(1 / 2)

加入书签

转眼之间,已是五月中旬。

孔子书院开学已有一个月有余。但书院开学之初就开除了一批品德不良的学生,目前书院只剩下八十八名学生,不足原定名额一百人。资政院副议长兼孔子书院院长苏轼上奏朝廷,提出补录十二名学生的请求。

赵籍收到奏章之后,为了笼络朝廷官员,决定将补录名额全部留给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不过他们的年龄不能太大,需在十八岁之上,二十二岁之下。另外,赵籍还特别强调补录学生,不分男女,唯才是举。

三天之后,补录考试开始。考生不是太多,毕竟既符合身份,又符合年龄的学生有限。又过了两日,书院放榜,竟有十四人榜上有名。考生们暗自感叹,不知又有哪家的高官子弟走后门。

其实,考生的猜测毫无根据。榜单上多了的两个名字是赵乙和李清照。所谓的赵乙是赵籍的化名。赵籍和李清照的婚期只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虽说两人即将成亲,但仅在元宵诗会上见过一面。为了婚后的幸福生活,赵籍想和李清照提前接触一下,相互增进感情。

滕长生是尚书右丞滕柏甫的长孙,他站在孔子书院门口的榜单前,逐一寻找自己的名字。只见榜单上写着:“第一名赵乙、第二名陈傲霜、第三名滕长生……”滕长生见自己榜上有名,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他继续往下看榜单,只见第四名竟然是李清照。

滕长生暗自嘀咕道:“东京第一才女李清照?”

旁边一个女扮男装的白净书生反驳道:“怎么可能是东京第一才女李清照,肯定是重名。若真的是她,她的名次肯定在我之上?”

滕长生问:“你叫什么名字?”

白净书生道:“我叫陈傲霜。”

滕长生道:“原来你就是第二名陈傲霜?我是第三名滕长生。幸会幸会!”

书院里面,苏轼看着补录的学生名单,有点哭笑不得,暗道:“怪不得皇上说补录学生,不分男女,唯才是举。原来皇上是想让李格非之女李清照来书院读书。”

李府后院。李清照坐在大树底下边乘凉,边刺绣。这个时候,父亲李格非朝她快步走来。

李清照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是父亲。李清照问:“爹爹急匆匆而来,有什么事情?”

李格非问:“你前几天是不是偷偷溜出去,参加了孔子书院的补录考试?”

李清照道:“没有呀,不知爹爹为何会有此一问?”

李格非拿出盖有皇帝玉玺的录取通知书,说道:“既然没有参加补录考试,那你为何会被孔子书院录取?”

李清照道:“这个我也不清楚。爹爹,我可以不去吗?”

李格非道:“这次补录,非同寻常。所有考生,都是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嗣。录入通知书盖有皇上的玉玺,由宫中的内侍送到考生家里。若是不去,乃是欺君之罪。”

李格非是学部侍郎,从三品,且李清照已满十八岁,所以李清照符合书院补录的条件。只是令李清照怎么都想不明白的是,自己没有参加考试,为何却被录取了?

李清照道:“既如此,那我去。等一个月后,嫁给皇上,进了皇宫,我便如笼中之鸟,再也出不来了。不如暂且到孔子书院享受一下美好的读书时光!”

五月二十一,补录的学生纷纷到孔子书院报道。赵籍(赵乙)、陈傲霜、滕长生、李清照,分在甲班。陈傲霜和李清照女都是扮男装来到书院。

孔子书院门口,李清照和赵籍不期而遇。李清照原以为元宵诗会上他们既是初识,也是永别,没想到还能再次见面。她大喜过望,轻启朱唇,带着几分羞涩,说道:“原来你也在这里读书。”

赵籍笑道:“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

上午第一堂课是策论。策论原指议论当前朝政、向朝廷献策的文章,但在孔子书院作为一门课程,相当于21世纪的思政课。

策论课由院长苏轼亲自教授。苏轼阐述何为策论,只听他轻咳一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说道:“所谓策论课,策指的是朝廷政策,论指的是学生议论。自古以来就有士子聚会、将官言事、百官奏折、朝廷议政,无不是言来论去,讨论为纲,谈天论地,以见解评高低。”

苏轼讲完策论的含义,又讲到今年以来朝廷的改革变法。只听苏轼说道:“今年二月,朝廷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与颜回、孟子并列。半个月后,皇上到孔庙祭拜了孔子和王安石,向天下人表明了改革变法的决心。假如朝廷任命你为开封府治下的东明县知县,你如何把改革变法落到实处,造福百姓?接下来大家议论一下!”

半晌之后,苏轼见无人回答,于是只好点名说道:“赵明诚,你来说说!”

苏轼认为,赵明诚出身官宦人家,从小目濡耳染,应该多少懂得为官之道。哪知赵明诚却道:“学生刚来孔子书院,只懂经学和诗赋,不懂如何为官。”

苏轼又将目光投向其他人,但大多数人低头不语。似乎苦思冥想,又似乎羞愧难当。

苏轼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