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交换庚帖(1 / 2)
官媒走路说话自成一气,一到周家就开嗓报喜。
“您家有喜事啦,天赐良缘的大喜事。那卫家郎君年方十九,尚未婚配,特遣小媒前来说亲。”
来的官媒是一位穿着绛红套裙的丰腴中年妇人,头上满是钗环点翠,金光烁烁。
“小媒人金娘子,跟您见礼了。”
金娘子来前做了功课,知道自己要说媒的对象是个孤女,现在暂住在这家。
因此最先跟李文清打了招呼,才对其他人一一颔首。
此时家里只有几个女人,周莹和王老太都没见过这么气派的媒人。倒是袁家当时向姜萍说亲时,也请过官媒。
“我是文清。”
“哎哟,那就对了,卫郎君说文姑娘仪态端秀,让我认准最周正那位就是了。”
“屋里坐去。”王老太示意金娘子进堂屋休息,自己招呼周莹去烧水冲茶。
按当地的风俗,不管家里再穷,都是要请媒人喝上一杯茶水的。
婚事成与不成,媒人上门都得好好招待。
见几人都进了堂屋,王老太又让周莹出去借茶叶。
“去村长家,换点茶叶。”王老太从厨房的木柜子掏出一小袋子白米,大约两捧那么多。
茶叶不是寻常百姓喝的,除了村长家为了招待官府的人备着,别家都没有。
想要换茶叶,使铜钱不行,现在白米才金贵。
“哎,好。”周莹小声地应了一句,拿过米袋子,飞快地跑了出去。
李文清听力好,把屋外两人的对话听了个大概,微蹙了一下眉,又极快缓和了笑意。
“金娘子是替哪个卫家郎君来说亲的,那人家境如何,亲族几人,做什么营生,可是身家清白?”
李文清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这么一问,金娘子倒是还高看了她一眼。
若是普通的庄户人家,见这么气派的媒人上门,应当是热切得很,不用费什么口舌就能说定婚事。
没想到这个姑娘自己谈婚事,还这么镇定矜持,既不羞怯,也不慌张。
金娘子也正了神色,朗声说道:“是东杨村,卫知白。
他家中上无父母,下无兄弟。本人明理识字,还做的种田和打猎的营生。
家境虽然普通,但有养家的本事,吃喝不发愁。
若是婚成,不必侍奉公婆,也无需调剂邻里关系。一应大小事务,全由未来妻子做主。”
一成亲就能当家,这一点还是很吸引人的,金娘子说起这点来,还颇有姿态。
李文清抬眼,刻意出言挑剔,“你这么说,也就是他无宅无院,无依靠也无帮扶?”
“卫郎君年轻力壮,无需帮扶,也是能安家过日子的。”
“哦,那他独身一人生活,身边有无穷亲恶邻?”
官媒并不是拿了钱,就一味偏帮男方说好话的。来周家之前,金娘子特意在村里打听了一番,因此知道卫知白大伯一家的事。
“这,他族内还有一房大伯,不过终究只……”
“行了,卫郎君的庚帖我收下了。您只管回去告诉他,我有一个要求,住处要独门独院,围墙院门结实些。”
金娘子一愣,这么快就答应了?
但是她言语间又不是很满意的样子,不见半点喜色。
登门之前,卫知白确实跟她交代过,不论女方提什么要求,只管应下回去告诉他。
想来二人早就互有心思,男方请自己来,肯定十分看重女方。
金娘子不由得多看了李文清几眼,确实值得。
她卫知白是东杨村正经在籍的住户,按理说是有一处宅基地的。
但金娘子又想,卫知白既然还坚持住在不和睦的大伯家,应当没有钱另起房屋。
于是小心问道:“不知道你对房子有什么要求,要几间房?”
正好周莹端来两碗清茶,李文清接过,客气地请她喝茶。
李文清一直态度和气,但言辞内容却针针见血,问的全是卫知白的短处。
金娘子摸不清她什么意思,斟酌地说:“普通人家盖茅草房、泥瓦房的都有,不过泥瓦房盖起来起码得好几个月,草屋只要半个月。”
这是在点李文清,官府征收未婚者税金的事。
“没什么别的要求,让卫郎君拿主意吧。”
金娘子一喜,掏出卫知白庚帖和一折空白红纸,拿给李文清。
“这是卫郎君的庚帖。”
周家有两个读书人,因此家里备着一些笔墨,用起来也很方便。
李文清拿起毛笔,手似乎还带着原主的肌肉记忆一般,写出来的字竟还算不错。
金娘子小心的接过李文清的庚帖,眉眼舒展地跟周家人告辞,去给卫知白回话去了。
男女交换了庚帖后,一般会压在家里灶神下,看看三日内家中是否安宁。若是不合,则以碗碟无故破碎为提示。
李文清和卫知白双方都没有自己的住处,因此不必讲究这些,换个庚帖也就相当于定亲了。
闪婚这种事对于李文清来说,相当的刺激。
但是在古代环境下,似乎又是男女婚姻的主流,多数人在定亲前都没见过对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