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朝堂风云(1 / 2)

加入书签

翌日。

大唐金銮宝殿。

太子在杨国忠,李林甫的簇拥下,进入了宝殿,几人细细碎语不时笑声传来。宁王看了一眼左将军哥舒翰,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一眼,二人眼神回视之间,不为人察觉地轻轻点了点头。

不多时,殿外金罄响起,司礼官高呼:“皇上驾到!”

这金銮大殿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依次各归各位,面朝宝座,只等那黄袍之身在大殿前方落座,文武大臣在太子监国的带领下,朝见圣上。

大唐皇帝已过古稀之年,头发花白,脸上皱纹横生,老态龙钟,比起当年开元盛世之下的英明神武已是皆嘘。

降旨平身之后,太监高力士看到皇上甚为疲惫,尖声高喊道,“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儿孙李豫有本启奏。”宁王往前跨了一步。

“哦?皇孙豫儿啊?你有何事啊?说来听听。”皇帝对这个孙儿甚为喜欢,小时特别像自己,在他弱冠之时封了宁王,赐了府邸,准予开府。

“是,陛下!之前得蒙圣上恩宠,主理今年武举科举已经完成。得武举进士甲等三人,乙等六人,丙等二十八人;武举举人甲等十八人,乙等六十人,丙等若干。特向陛下交旨。”宁王声音回荡在这大殿之上,呈上奏折。

皇帝捋了捋胡须甚为满意,“好!不愧是好皇孙,办得不错。那就依规制讨论讨论吧,这今年选上来的人才,兵部尚书何在?”

“陛下,微臣在!”兵部尚书高仙芝赶忙出列答道。

“你带领兵部六个主司按照规制挑选人才,进入兵部学习吧。”

“遵旨!”高仙芝朗声道。

“启奏陛下,儿臣有事启奏。”

“哦?太子啊,你有什么事说来听听。”

“启奏陛下,皇侄已经为大唐挑选了武举人才,按照礼制这些人本应进入兵部学习现在儿臣也想尽些绵薄之力。这些人才之中,不乏有一些世家子弟,本就出身将军世家,他们有些还身经百战,对兵部的那些学习轻车熟路。儿臣提议这些人尽快派往全国各地做一些基层军官,为各地巩固边防,待有了军功再做升迁。对于另一些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的人才,就按照往年规制依礼制进入兵部学习,再委予职位。请陛下裁夺。”

“哦?太子提议有些道理啊,不知众卿看法如何?”皇帝缓缓说道。

“启奏陛下,太子所言甚有道理,这样以来这些世家将军就可以成为大唐边防力量,为我们大唐保家卫国,也使得人尽其才。”宰相杨国忠马上附和道。

听到太子叔叔李瑛的话,李豫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什么基层军官,什么巩固边防,保家卫国,不过是政治手段对武将世家的打压。到了边关要塞,各地基层,怕是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这太子对武将世家打压可见一斑。

“启奏陛下,按照礼制这些进士,秀才进入兵部学习之后,教授兵法,再行考核才会委以官职,现在派往全国各地作为军官怕是没有什么实战经验。”高仙芝奏道。

“启奏陛下,将军武举世家出身,再进入兵部学习属实大材小用。他们父辈祖辈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是威震四方的将军。从小耳濡目染,他们带出来的儿孙自然是比兵部培养出来的更为优秀,自小已得真传,统御兵马实属家常便饭,请陛下定夺。”尚书侍郎李林甫也迎合道。

本来是一场为大唐选举武举人才的欣喜之事,现在朝堂马上成了争权夺势之势。早年开启的开元盛世治下,如今四海升平,边防稳定,连皇帝陛下自杨贵妃进宫之后,都载歌载舞,纵情声色,何况是太子?

但是这群不开眼的武将,整天杞人忧天,说什么大唐根基未稳,前有武氏大周之类云云......整天跟自己作对,太子李瑛甚为不满,一定要打压他们的嚣张气焰,最好是都赶出京城,为大唐镇守边关去。

宁王一看不妙,一定要保好将军世家。

于是正待躬身开口,却听到。

“太子为大唐计,此举巩固边关,深谋远虑,甚有远见。赏太子金服,朝堂赐座。就由太子对这批武举人才委以官职,量才适用,卿等要辅助太子同心同德,永保大唐稳固!”皇帝昂声说道。

宁王正待上前,却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拉住。

大家一起躬身下拜,“吾皇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力士昂首尖声说道,“退朝!”

皇帝在高力士的搀扶下站起身来,起驾回宫。这大殿之上,群臣都伫立目送皇帝离去,这才陆续散去。

宁王大踏步走了出去,左将军哥舒翰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立马跟了出去。

宁王看到看到两位将军追了上来,又四下无人,发怒道。几日前商议的朝堂引出刺杀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陈叔为何拦我,太子明显是想打压武将世家!”

“陛下已经高龄,明显放权于太子。听到太子提议,两位丞相附和,陛下已然圣心大悦,再去诉说已无用处,不过是碰钉子罢了。”陈玄礼已经五十多岁,言词已查陛下圣心,于是这才阻止。

“可......”宁王欲言又止。

远处浩浩荡荡一队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