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秋收(二)(1 / 2)

加入书签

这种收割机乃是2025年,最新的水稻收割机。

不但以电能为驱动,还能贴心的集合了秸秆打捆,水稻脱粒这两种功能。

这种机器,操作起来也十分方便,整个收割过程只要两人。

其中一人负责操作机器,切割水稻。而另一人只需站在机器侧面,负责收集脱粒后,自动打包的包装袋。

至于收割水稻产生的桔梗,机器在脱粒的同时,会自动进行打捆。何杨则是安排了养殖场的老张头,让他们在一旁待命。

等水稻收割完后,由他们负责将这些桔梗回收,拉回养殖场制作牲畜的颗粒饲料。

说起这个颗粒饲料,乃是何杨从后世带来的另一种机械制作的。

随着马掌柜交割了牲畜,养殖场的压力也是十分巨大。

不但牛羊马吃的草料,需要安排大量人手来准备。就连逐渐长大的黑猪,每日消耗的潲水,也无法正常供给。

别看村子每日产生了不少潲水,但巨大的养殖规模,目前村子还真负担不起这群黑猪。

但为了保障何杨的猪肉自由,弄得老张头还得每天派人,前往更远的长安城里收集潲水,再运回来喂养这些黑猪。

而这些事情报告到何杨这里之后,百忙之中的何杨,给他那里也安装了一个太阳能发电装置。并将从后世带来的颗粒饲料制作机,也交给了老张头使用。

有了这台机器过后,牛羊马的养殖压力,就小了很多。

因为,每天割来的草料,被粗加工成了饲料。在方便储存的同时,也方便了喂养。

所以这次水稻收获之后,还得赶快把这些秸秆做成青贮颗粒饲料。要是桔梗干枯后再制作饲料,那些牲口可不会轻易下嘴。

话题回到秋收这边。

何杨在拿出水稻收割机之后,便带着几个聪明的村民,下田收割水稻。

这个机器操作起来也确实简单,只需要打开电源之后,将上面的前进按钮按下,收割机便能自己动起来。

负责操作机器的人员,只需像推着独轮车一样,推着机器保持前行即可。

至于收集谷粒的包装袋就更简单了,只需将配套的口袋,放到机器自带的盒子里即可。

此后口袋便会根据200斤一袋的固定重量,持续对谷粒进行打包。在使用完所有口袋之前,无需进行人为干预。

有别于传统收割过程,不但需要农民一直弯腰收割,后续还要通过摔打脱出谷粒。

在有了机器的加持之后,水稻收割的速度,只能用神速二字来形容。

就在一众人,还在不断感慨收割机的神奇之时,种植水稻的几亩土地,就已经完成了收割。

过后就是等待村民,一起下地将已经打包的水稻,搬运到田坎上进行称重。

这个称重环节在何杨看来,是大可不必,但又需要进行的。

因为不但李世民等人对水稻的产量极为关注,在场的所有终南村村民也是十分关注。

李世民等人的关注点,乃是这些稻谷的产量,到底能不能实现何杨吹下,缔造太平盛世的牛批。

而这些普通百姓的关注点,则是水稻的产量,能不能让他们吃上饱饭,能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丰富自己的生活。

虽然他们知道何杨带来的水稻,产量十分巨大。

但在具体的结果公布出来之前,除了何杨之外,没有谁的心里是有底的。

而何杨心里有底,也是在村民们将每亩收回来的粮食包装袋,堆积好之后,何杨心里这才大致有底。

毕竟通过收割机,收割的水稻。其包装的重量是固定的,只需要数一数,此时堆载田坎上的包装袋数量。也就大致知道了,每一亩地的水稻实际产量。

何杨在看了以后,每一堆水稻,大致有7-9袋。粗略一算,每亩水稻的产量,大致在1500斤到1600斤左右。

而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何杨自然是不会直接说出来的。

毕竟只有亲身经历了,才更加振奋人心不是?

故此,哪怕何杨知道了实际产量,也还是让李铁带着村民们,对收集的稻谷逐一进行称重。

伴随着一亩接一亩地称重完成,一亩接一亩的产量报出。在场的众人,无不欢呼雀跃。

甚至有些经历过大灾,大荒之年的老人,在听到水稻的产量之后,已经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要是早一点得到,这种高产的水稻种子,自己的亲人,也不至于在那大灾之年,饿死那么多。

而身为大唐皇帝的李世民,此时也是十分感慨。

一方面是感慨有了这么高产的水稻,大唐的百姓终于可以不挨饿了。

另一方面又为这么高产的水稻,居然无法留下种子的事情,而感到十分惋惜。

刚刚李铁也向他们解释过了,这些水稻乃是何杨从上届带来的种子。

能在凡间种植,已经很不容易了。

要想获得种子,还是需要等何杨飞升上界之后,再带上一些回来才行。

而要想在大唐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这一时半会儿还真的不行。

想到这里,李世民也是叹了一口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