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逐渐兴起的终南村商业(1 / 2)

加入书签

走着走着,便来到老村,一个较大的空置之处。

这是原是老村水井的位置,因为大家都需要取水,故此在水井周围,并没有建设窝棚。

此时,伴随着老村安置的人员急剧增多,原本水井位置的空地,居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市。

何杨和李铁等人到来时,正值集市逢场,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妇女,此时都来到这里赶集。

听李铁介绍,来这里赶集的人员,不但有老村的流民,连新村的居民,也大多在此采购日常所需物资。

何杨环顾四周,大致看了看集市的构成。

这里有从终南山上,采集野菜、瓜果(瓜果并不是水果)到此贩卖的留守流民。

有从山间丛林,打猎贩卖野鸡、野兔肉食及皮毛的猎人。

有从山上砍柴下来,在集市售卖的樵夫。

也有一些在前期储备了大量粮食,将多余的拿出来易物的新村村民。

甚至,远在蓝田县城里,售卖农具、菜刀的铁匠,也趁着今天赶集,将有些物资拿到这里售卖。

整个集市,规模还不如后世的一个菜市大。但其售卖的东西却是这里的流民最需要的。

跟着李铁走到贩卖野菜的集中点,粗略数了数,大约就有将近五十个摊位。

这里摆满从山上采摘下来的各种野菜,像马齿苋、苋菜、蒲公英、灰菜、芥菜这些都比较常见,有些运气比较好的流民,甚至在山上还捡到了一些野生菌类。

这些野菜,基本都是出售给,缺乏劳动力的家庭。

至于劳动力缺乏的原因,要么因家中留守老人确实年迈,孩童过于幼小;要么因为家里主要劳动力,都在村子务工。导致他们没有多余的人员,到山间地头采摘野菜。

故此,邻里邻居相互帮衬之余,有多余劳动力的家庭,也会将采摘的野菜拿到集市进行出售。

而诸如马齿苋、芥菜等野菜,此时也正值疯狂生长期,在农村十分常见,田地里到处都是。

尤其是何杨修建了堆肥池,在一车车肥水运到那里堆积后。有了水肥充足的土壤,这些野菜长势十分良好。

“老丈,你这些野菜是怎么卖的?”

何杨蹲在一个摊位面前,问询老丈野菜的售卖价格。

老丈见生意上门,起身一拜。

虽然,他不认识何杨,但李铁和刘寡妇他都认识。见两人跟在何杨身后,微微一想便猜到了何杨的身份。

只听他缓缓道来:“公子,这些趁着今早晨露,刚采摘下来的新鲜野菜,一斤粮食可以换两斤;至于昨天采摘,不是太新鲜的野菜,一斤粮食可以换取三斤。至于上山捡到的菌子,一斤粮食换一斤新鲜菌子,干菌子则是要两斤粮食换一斤。”

对于这些野菜的价格高低,何杨听闻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心中暗暗计算了一下其价格。

由于大部分在村子做工的村民,还没有拿到工资,目前流民之间大多还是以物易物。

作为灾荒之年最硬通的,便是手里的粮食。

于是,大家兑换之时,大多以粮食来进行定价。

粗略把目前的菜价进行了一下换算,按照现在大唐0.3文一斤的粮价,这些野菜新鲜的也就价值0.15文钱。

不新鲜的还要便宜点,只价值0.1文钱。要是,再过两天,没卖掉,变成了残羹烂叶,估计还要便宜些。

对于野菜中,稍微高端点的菌子,在未分辨其种类、口感的前提下,一斤新鲜菌子价值0.3文,干菌子则是0.6文。

按照购买力换算,大唐一文钱,大约等于后世7元钱。也就是说,这些蔬菜大多在7毛钱至4.2元之间,还算比较合理。

问完老丈的菜价,何杨又在其他摊位询问了一番。

打听下来,大家售卖的价格,大多是品相上有一定差距,导致蔬菜的售价有一定不同。

但总体问下来,这些蔬菜的价格还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问完菜价,紧接着便是来到肉摊。

此时大唐的肉食也比较丰富,像驴、羊、牛、马、猪、兔、鹿等常见的有蹄类动物,还有河道里的各种鱼类,以及鸡、鸭、鹅、雁等禽类。

除了战争时期,下达了剥皮令后,士兵们会将不能带走的牲畜全部宰杀,进行熏制保存。随后不论何种牲畜肉类,均按每斤50文的售价进行出售之外。

在未发生战争的城池里,各种肉类价格其实是不一样的。

而大唐的肉价,仅以猪肉来说,还是不算太贵。

在盛唐时期,有位黄牛党,从潞州花300钱买了一头猪贩卖到怀州卖了600钱。(太平广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对照贞观时期与盛唐时期的物价,开元盛世的物价较贞观时期有很大通货膨胀。

就像诗圣杜甫诗里所描绘的那样:“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在那时候在东都洛阳,一斗米需要13钱,较之贞观初年涨了将近3倍。

按照现在的物价来说,一头猪的价格大抵就在100-200文之间。一头猪没有科学养殖(阉割)的黑猪,此时最多长到百斤左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