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目标(1 / 2)

加入书签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生命降生,用嘹亮的哭声宣告来到这美丽的尘世。每天也有人老去,在亲人朋友的哭声中走入另一个世界。

生活在尘世中的每个人,每天都在奔波忙碌着。所为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为升官发财,有的为生意兴隆,有的为前程似锦,有的只是为了一口吃食,养家糊口。

一日三餐,不同的是质量,相同的是果腹。山珍海味虽好,多也无益;粗茶淡饭虽简,更益健康。

衣服穿在身上,有光鲜亮丽,也有朴素大方,合体舒服最好。

食可果腹,衣可蔽体,活的实在,从容坦然,走路不怕夜黑,做事无愧良心,上行达孝父母,下至养儿育女,足矣。

所求不多,难的是欲望太多。

俗话说知足常乐,人又何时止步于知足?

多少人嘴上中庸,欲做飘飘欲仙之老庄,其身却陷于欲望,或攀比、或心机、或奔忙于纠结,把好好的日子过的一地鸡毛,活的很累。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从古至今,厨子这行当没有被瞧得起过。虽然说三年大旱饿不死厨子,也只是侧面评说,不是什么褒裹之意。

历朝历代,成为御厨是牛逼的,天下厨子无数,给皇上做饭的能几个?可以说是光宗耀祖门厅生辉,用老百姓的话讲——祖坟都冒青烟了。

可是一个不小心或者是皇上的一个不如意,被杀头的也不少,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在过去讲,厨子和流氓、小偷属于一个阶层,都是下九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多少人瞧得起。拿搞对象来说,谁家姑娘要是嫁了个厨子都不敢对人说,嫌丢人。

现在虽然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厨子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挣的钱也多了,但依然被称为脑袋大脖子粗那伙的,和大款不沾边,伙夫之列。

这行当,除了少数国营单位之外,社会上的酒楼餐馆都是私营的,没什么五险一金和老保,更没公积金,有的只是聘用时谈好的工资和仅有的几天休息,并且忙的时候休息还会取消,过年过节回不了家,站在熊熊炉火前炒勺翻飞,把思念化作泪,和汗水一起落下。

厨子挣钱多,但愿意嫁给厨子的很少。

话说回来,打光棍的厨子也没几个,原因简单——服务员多呀。

前厅的美女后厨的汉,一锅里吃饭嘛。

厨子的最终命运大都是自己开个店,养活一家老小。一老本实在灶台上炒到退休的很少,毕竟这是个体力活,过四十就很少有老板爱用了,五十开外还坚持炒菜的很少,除非食堂。

当然,也有像老谭这样从厨子转为管理的,做了经理或总监,没了年龄限制,并且越老越吃香。

但这毕竟少数。很多厨子在三十五到四十五之间,不得不面临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是继续奋斗在灶台上,还是开店创业。

这是无奈,也是现实,所有餐饮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现实是什么?

存在的,且被认可的。

现实需要的不是固守,而是打破,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我们不妨细致点儿的分析一下。

比如说十个厨子,一同炒菜到四十五岁,开始面临下岗问题。十人中有能力创业开饭店的也就两个,可以完美转行的算一个,晋升管理者的一个,成为技术型名师的一个,剩下五个将会淘汰。

淘汰的怎么办?

大部分厨子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当初家里穷,种地没指望,在家的话甚至连媳妇都说不上,只能出来打工讨个生活。

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当厨子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离开家,离开父母?

这时候再让他们这些拖家带口的回到农村,有些不现实。

就目前来说,这些人之中百分之六十还是在饭店工作,炒不了菜了,放下大勺把当砧板,或者打荷,或者做粗加工,虽然挣得少,但也能维持生活。

剩下百分之四十有的做了零工,有的进了工地,有的------

回家了------

虽然无奈,带着心酸,但也是生活的必然。

社会在发展,但还没发展到可以解决打工者后续养老的阶段。

我们的社会已经很完善了。在经历了令人心潮彭拜的改革初期之后,仰首阔步的走进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一天一个样,叫人欣喜叫人振奋。

我们坚信整个国家将会开足马力、迎风破浪、而奋然前行!

人到什么位置想什么事,到什么高度考虑什么问题。

老谭,从学徒到执行总监,二十多年过去了,走过的路很坎坷,坑坑洼洼的上坡下梁,充满了艰辛与辛酸。

自己经历过,所以深知餐饮人的不易,理解其中的难处。现在,他除了考虑如何把阿巧做大做强外,员工以后的问题也开始思考了。

任何上层建筑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要想把员工以后的生活安排好,首先得有钱,没钱白扯,这是现实。

他想那些大公司怎么做到的,比如海尔,比如格力,比如和餐饮息息相关的老干妈------这些企业都能给员工一个保障,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