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劝言阻游徒增名(1 / 1)

加入书签

1855年5月的一天,清军官兵引水灌淹太平天国北伐军冯官屯军营,这下北伐官兵惶恐至极,仓皇而逃,主将李开芳被清军俘获,北伐军彻底失败。

咸丰得到这一消息,为之大震,甚是喜悦,积虑已久的内心终于可以稍作释怀,多日紧张的神经总算可以得以伸展。

多日处理朝政,整天面对繁杂冗乱的政务,早想找个地方消遣消遣。

于是,咸丰帝接到清军大获全胜的消息后,立刻下谕,“朕为平叛太平军劳心已久,今日得我大胜消息,心情甚好,挑个日子,朕去圆明园游玩游玩,也去去身上的晦气。”

咸丰帝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可以看出这位皇帝朝政压身已经许久。去个圆明园,都能如此高兴,实属不易。

可是,有些人就是不长眼,不能说天生慧眼,最起码也要有些眼色。俗话讲得好,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就打不长眼的。

就在咸丰帝还沉浸在欣喜之中,御史薛鸣皋就把糊涂的折子递上来了,表达的意思,就是极力劝说皇上不应去圆明园。

史料记载,这份折子是这样写的:“微臣听说皇上要去圆明园游玩些日子,窃以为不可啊。原因是,第一,圆明园修缮之事已经奏报很久,园子的外墙已经破坏,目前还没有修整好。皇上若是前去,恐怕很不安全;第二,现在还处国家危局阶段,虽然北伐军已被全歼,这是我大清幸事。可是南北的捻军还在跃跃欲试,而且叛乱的势头仍未减弱。皇上如若在宫中处理朝政,百姓甚是感动;假若出宫游玩,或许会引起众议纷纷。微臣恳请皇上留在宫中,专章朝政,平叛发逆定是指日可待。”

薛鸣皋的这个折子看起来很为国家、为皇上着想,他真正怎么想的还真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皇上看着这样的奏折为之大怒。

咸丰帝看到薛鸣皋的折子,一下子甩在地上,游玩的心思荡然无存,可谓扫兴至极,紧接着,怒斥道:“朕到圆明园办事,本就是列祖列宗的成发,本应遵循不替。至于修缮圆明园,这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况且只是朕说要去,还没有定好时日,只是高兴之余更想放松放松,哪来的众议沸腾,哪来的不安天下,真是一派胡言。”

左右大臣看到皇上为之大怒,于是急伏叩言:“皇上息怒,皇上息怒,奴才自可代为疏通。”

看来这次真是把皇帝气着了,余怒迟迟消不了,“各位爱卿,薛鸣皋纯属是危言耸听,胡说一气,我看就是仅仅为了得个忠臣谏言的虚名。朕继位以来,治理朝政,可谓殚精竭虑,尽心尽责,如果我是贪图享乐的昏君,即使不去圆明园办事,我在宫中也可游玩,何必每日操劳,全部心思放在治理朝政上。薛鸣皋竟然口无遮拦,竟言在园必耽乐自肆,真是肤浅至极,可笑可悲。”

左右大臣也跟着回应,“游园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薛鸣皋这样大惊小怪,真是不可理喻。”

咸丰帝又说,“皇祖继位的时候,正好遇到川陕楚白莲教匪无端滋事。那个时候,皇祖经常游玩圆明园,到木兰秋狝骑马打猎,还不是一切正常。你们想想,当时如果出现一个像薛鸣皋这样的无知之徒,谏言皇祖,说不应该出去游玩,不应该外出打猎,依皇祖的脾气,必须严惩不贷。我看到薛鸣皋好心谏言的份上,姑且认为他目光短浅、才疏性懦,就撤去他掌管福建道的权力,仅仅留下监察御史。”

这个事没过几天,咸丰帝就率领内廷嫔妃出行圆明园,游玩之事也算如期进行。

人家常说,伴君如伴虎,薛鸣皋说得也算是自己认为的实话的实话,不管是谏言徒增虚名,还是真为国家忠诚谏言,还是要讲求方法的。他也就遇到了咸丰帝,换个其他皇帝,薛鸣皋的脑袋很可能就保不住。

所以,皇帝身边左右大臣不好当,该说的得考虑好再说,不该说的不一个字不能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