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官谏刊书巧成拙(1 / 1)
1854年,春,京城。街头巷尾,民相恍惚,行色谨慎,百姓见面除了谈一件事,其他都提不起兴趣,更算不上谈资。
原来,京城内外不知何时流入一本说简单但又不简单的小册子。这个册子名字叫《金陵被难记》,里面写的内容就围绕一件事,一位封建士大夫从金陵城里逃难出来,自己一路来魂飞魄散、肝胆俱裂、惊魂未定,书里主要讲了他的逃难经历。里面以极为细腻的手法描写了残暴行径,从此,京城内外的人,不只是闻所耳闻,具体细节并不清晰,看着这本小册子,惶恐至极,甚至汗毛立起。与此同时,百姓为大清而担忧,也极度憎恨太平天军。
咸丰帝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主,从小就长在皇宫。自己继位之后,更是很少有时间,也可以说很少有兴趣,微服私访。所以,对待这些街谈巷议,咸丰帝压根不知道,也极不关心。
一日,乾清宫里甚是热闹,咸丰帝带着文武百官,商讨团练的事情,正准备以这种方式壮大地方武装势力,尽快推翻太平天军的伪政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的倒是挺热闹,但就没一个有着落。
咸丰帝听了大家谏言,本来昏沉的脑袋,变得更加木讷,听都听不进去,现在只关心金陵的情况到底怎样。
站在殿堂东侧的御史英汇一言未发,这个聪明人知道咸丰帝心情不好,压根听不进去,他自己心里和明镜一样。
英汇眼睛时不时地瞥一瞥咸丰帝,关注咸丰帝的表情。看着咸丰帝的眉头有所展开,于是就小心翼翼地拿出风靡民间的《金陵被难记》。英汇拿出的这本书,是市坊刊印的绝对正版。
呈上殿去,向咸丰帝上奏,“皇上,臣微服游于民间,看到这本书在民间很是流行。臣等一直关心民间百姓的疾苦,尤其是对大清王朝的反应。大家对这本书十分关心,特别是对太平军在金陵的劣迹,读来令人发指,心中仇恨骤然剧增。”
咸丰帝一边翻看这本《金陵被难记》,英汇一边向皇帝谏言,一边仔细观察着皇上的态度变化。瞅着皇上民不改色,他就接着话茬接着说,“依臣看,既然民间大众都很憎恶天平军的卑劣行为,何不广刊此书,不断扩大影响范围,让民众百姓抱团团练,以此灭发捻军行径。”
咸丰帝一边一听英汇嘟囔,一边翻看这那本被神话的《金陵被难记》,一会点头,一会叹气,一会摇头,英汇眼睛都不敢眨一眨,时刻注意这咸丰帝的表情。
没过一会,咸丰帝说,“各个省的贼军起义,气氛的确紧张,不得不令百姓甚是担忧,很可能面临流离失所,这也是民心所向。平叛太平军,朕自继位以来,一直调兵遣将,镇压效果也十分见效。”
咸丰帝趁了一会,又看着英汇说,“你今天呈上来的这本书,也就是市刊之物,讲的都是街谈巷议之事,可谓不痛不痒。你呈上来的这本书,在民间流传,可以不禁,不必多虑。如果朝廷正经刊印一本这样的书,来唤起民众的憎恶之心,成何体统呢?”
英汇听了之后,脑门上的汗顿时冒出来了,没想到自己能得到皇帝嘉赏,反倒弄巧成拙,给自己吃了一盆闭门羹。
英汇反应也很快,迅速回应,“微臣孤陋寡闻,思虑简单,请皇帝恕罪。”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咸丰帝肯定不会定英汇的罪,这也不符合他推崇的广纳谏言、广开言路的态度。如果广庭大众之下,咸丰帝定了英汇的罪,那谁也不会再来谏言,那大清王朝更没有为朝廷办事之人、为大清顾虑之臣、为复兴尽心之辈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