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求谏若渴应危局(1 / 1)
二十二岁,这个年龄我们称之为“桃李年华”。古代有种说法,男子二十岁的时候,就要行成人礼,从此戴上了成人的帽子。但是体格还未发育壮实,想法还是稚气未脱,因此,也称之为“弱冠”。
咸丰帝接替皇位的第二年,正好是二十二岁,也可称之为“弱冠”之年。但自己身为一国之君,理朝政、平内乱、治外患、安百姓、谋国兴……这些都压在了这个二十二岁的年轻皇帝身上。咸丰二年,虽然接替皇位已有两年,看似时间很长,但政多务杂,咸丰的政治经验还不能说绰绰有余,处理事情还不能面面俱到。
历史往往掺杂着些许感叹,许多出乎意料的事情,却自然地频繁出现;许多不需预判的结局,却惊人地出现反转。
咸丰帝越是经验不足,越是磕磕绊绊,每天就是情况不断,弄得这位皇帝茶不思饭不想,坐不住睡不着。古代没有抑郁这个说法,要是有,那咸丰帝肯定逃不开了。
我们往大了看,洪秀全这个爱闹事的小头头竟能掀起那么一场波及至深的农民起义,真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让咸丰帝闻风丧胆;往小了说,还有决口的丰北河、闹灾的河南、直隶的干旱,抢夺烧杀、偷鸡摸狗、欺男霸女,各种各样的事情一堆一堆,发生在谁的身上,都要烦躁不堪。更让人替咸丰感慨的是,身边无人可用,就拿镇压太平军来说,调兵遣将、集结精锐、分路围攻,镇压效果微乎其微。
大家知道,以往皇帝,都是爱玩弄花鸟鱼虫、闲来宣笔弄墨、定期骑马狩猎,这些朝政之外的兴趣之事,在咸丰帝上任的几年时间里,都是穿插不进自己的生活当中。
要说咸丰帝身边的将才还真有,不得不说他的老师杜受田,从道光帝选立皇储,到咸丰称帝,杜受田可谓煞费苦心,帮扶咸丰帝诸多。要么说历史总给人留下遗憾的一面,咸丰帝上任不到两年,自己的师父就驾鹤西游了。往常咸丰帝遇到个棘手的事情,杜受田都会做好他的智囊团,给他出主意、想对策,分析利害,给出答案,这也就助长了咸丰帝懒惰的思想和遇事的慌张,身边没有帮手,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
刚才讲到,国家内乱四起,外患严重,无人可用也就罢了,但国家机关的主要办事机构能让咸丰帝省点心也行,可事实上,整个朝廷朝气没有、暮气十足;为国甚少,顾己颇多;懒政懈怠、一派衰败,想到这些,先咸丰帝真是气得肝疼,恨不得吐血而死,倒也轻松了。
抱怨虽抱怨,但工作还要继续,不能垂青千古,最起码不能遗臭万年。为了尽快的扭转这种局面,咸丰帝决定要广开言路、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带动上上下下为想朝廷之政、为朝廷而忧,和文武百官共同渡过国难、翻过危局。
于是,咸丰帝亲自写了一份诏书,这份诏书写得十分诚恳,让大家一听,心里顿时热血沸腾,不这么干都不好意思面见皇上。
据史料记载,诏书是这样写的,“大家知道,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情况十分紧急,结局也是难以预料。作为国家朝廷命官,能给大家摆在这个位置,就要求我们要和国家休戚与共。拿国家当成自己家,把国事干成自己事,视国难视成自己难。文武百官,各有各的职责,但现在情况特殊,不能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万事大吉了,或许有些官员还没有把自己那块整明白。所以,朕恳请各位官员,想一想大清的前途,对如何处置国家政治的得失、民不聊生的现状、力挽危局的办法,要直言不讳。”
一代君王,能说出这样诚恳的话,可谓钦佩不已,也展现出咸丰帝一心为国、力处危局、期盼国泰、愿望民安的心情。
咸丰帝担心大臣们不敢谏言,怕说错话被连累,于是在诏书后面特意加上了这么一句话,“朕非好谀恶言之主,更不是为了个下诏求言之名,朕所做一切都是为国为民,各位大臣尽可放心,对错不纠,只要是对国家好的谏言,朕都虚心采纳。当然,不是要求大家随意谏言,需要深思熟虑,提出有点建设性的意见。如果泛泛而谈,那就真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百姓了。”
我们说,不怕提意见,就怕听不进意见,更怕不去寻找意见。咸丰帝虽然没能改变自己执政期间清王朝败落的景象,最终达到道光帝的遗愿,最起码不是一位昏庸之君,至于后人如何评价,各有各的想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