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简单圈点扬机智(1 / 1)

加入书签

一个人不能太过舒服,一个国家不能太过安稳,一支军队更不能太过闲置。

从17世纪清兵南下中原,过了200多年,一直过着承平日久的懈怠日子,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腐朽堕落、毫无纪律、胡作非为,一点军队样子也没有,一点军人形象也没有。

而且,晚清的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糙米要掉,见贼要跑,雇替要早,进营要少。”我给大家解释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总起来说,就是啥时候发粮给饷,一个比一个积极;啥时候出操练兵,一个比一个懈怠,出操花钱找替,见贼自己成贼,比谁跑的都快。

大家想象,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保家卫国?怎么能能打仗、打胜仗?暂且不说出兵打仗,就连基本的安民保稳的工作也都没用,见贼就跑,还有何用?要是遇到太平军了,清军见了不更撒腿就跑。

咸丰帝自打上任第一年,就遇到了太平军起义,清兵如此懈怠,怎能冲锋陷阵。只能靠着各地团练乡勇,抱着不是希望的希望,想着能走个旁门,借助地方的非正牌军队来挽救危如累卵的大清王朝。

因此,负责湖南团练湘军的曾国藩,操练湘军很有一套,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屡建奇功,立下汗马功劳。因曾国藩是汉人,咸丰曾一度对其有所顾忌,担心功高盖主,曾国藩会拥兵自立。

后来,随着时间的验证,咸丰帝认为自己判断失误,觉得曾国藩的确是个难得的将才,就重新启用了曾国藩,渐渐放下了对其戒心。为尽平叛之功,咸丰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统筹东南战局。而在对局势的看法上,咸丰和曾国藩也常常有所见相通之处。

咸丰帝和曾国藩之间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小故事,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的内乱让自己元气大伤,内部溃不成军,遇战节节败退,最后孤立无援,坐守南京、苏州几座孤城。

此时的曾国藩觉得时机已到,正筹备着如何一举全歼太平军,结束已久的内乱。咸丰帝和曾国藩预判相同,就给其画了一幅地图,上面用御笔朱批,画了六个圈圈。

第一个圈,画在南京江宁四周;

第二个圈,圈住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

第三个圈,把山东、河南两省围住;

第四个圈,画进四川、贵州;

第五个圈,盘绕陕西、甘肃。

曾国藩看后,立刻知晓咸丰帝的意思,得意地给身边同事解释,“这个江宁之圈,是死守长围的意思;江皖之圈,目的是以防外逃,趁机外援。至于鲁、川各个圈子,意思是必分贼势。”

曾国藩,就是不明白最后一个大圈圈全国是什么意思,琢磨许久不知所然,他还特意与同僚研究,竟无一人敢猜。

于是,曾国藩复奏咸丰帝,请教最后一个圈的真实含义。

咸丰表示,前五个圈你都猜对了,而最后一个大圈,指的是国防。“先平内乱,姑缓之。”

曾国藩明白咸丰帝意图后,拍手称奇,立刻召集相关人等,排兵布阵,以落帝意。

从咸丰帝圈画这一举动来看,他对当时内乱的形势判断还是十分准确,没有研究透彻,是做不出如此精准的布局,这一点大家都是认可的。

但是,咸丰帝不仅要处置内乱,还要应对外患。在这个层面,思想陈旧的咸丰帝就差了火候,列强想干什么?列强能干什么?列强要干什么?咸丰帝都是一脑袋浆糊。最后,火烧圆明园、仓皇逃热河、沉迷酒色香,这一系列的事件,充分表明,咸丰一朝,清政府对西方的理解仍相当局限,并因此承受了惨痛的损失。

不过,我们今天暂且不谈咸丰处置外患,单看咸丰帝的圈点地图的睿智,的确值得称赞,能显示其机智所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