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回卫家村(1 / 2)

加入书签

沈秀听说曲桓要找她谈生意,本来想笑的,他那个同窗怎么想起做生意了。读书人不是最不愿意沾铜臭的吗。

可她还没笑出来,就看见了曲桓认真的神色。

沈秀便收了笑容,正色问道:“你们打算拿我这兰花做什么生意?”

曲桓道:“我这个同窗好友是京城人,他说这兰花册子上的兰花都极其罕有,所以想制成兰花册卖到京城。这册子不用多大,有一尺高就行,为的就是方便携带。”

“他让我来问问,一本这样的兰花册需要多少工钱。”曲桓道,“如果价格合适的话,他想先定制一百个兰花册。”

一百个兰花册,曲桓的这位同窗还真是财大气粗。

沈秀想了想,这生意还真是能做。不过她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曲桓问道。

沈秀道:“这兰花册的名字得由我来定,如果你们同意的话,这兰花册就叫沈绣兰花册。”

“沈绣”这两个名字,是借鉴了很有名的一个刺绣流派,“顾绣”。

顾绣在刺绣史上极为有名,沈秀最大的梦想就是博采众长,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沈绣。

如今有人要把她的绣品卖到京城,沈秀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宣扬自己名气的机会。

罗恭和曲桓都是外行人,他们不懂得名气对于一个绣娘的重要性。

两人都觉得名字这事无伤大雅,因此曲桓和罗恭商量后,就同意了沈秀的要求。

只是价格问题,却让罗恭大伤脑筋。

沈秀开出的价格是一本册子就要五十两银子,这样一百本册子便是五千两银子。

罗恭连三千两银子都没有,怎么可能弄到五千两。

他有心想把价格压低,可是沈秀寸步不让,说价格低了,那就不能保证绣工的精致了。

罗恭只好想办法凑银子,好几天都不曾打发曲桓过来商议价格的事。

沈秀也不急,她给李妙儿绣的兰花绣屏已经绣好了。

在兰花绣屏送到李家之前,沈秀还特意让卫宴把曲桓叫了过来。

曲桓看到沈秀亲手绣的兰花绣屏后,当即赞叹不已,回头就去找罗恭。

“罗兄,你是没看见那兰花绣屏,简直比那册子上画的兰花还漂亮,而且鲜活得多。我都形容不出来了。反正比那兰花册子好看十倍,不,一百倍。”

罗恭似信非信,“那兰花绣屏真有你说得那么好?”

曲桓用力点点头:“你要是不信,就去问卫宴,他也亲眼见过。”

“卫宴也去了?”罗恭随口问道,如果卫宴也觉得那兰花绣屏绣得好,那说明是真的了。

曲桓道:“你让我找的沈娘子,就是卫宴的媳妇啊!”

卫宴的媳妇,罗恭本来正在喝茶,闻言险些喝呛。

“卫宴什么时候娶亲的,我怎么不知道?”罗恭好容易才缓过气,咳嗽一声道,“我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

曲桓道:“你也没问过我啊!”

罗恭一时无语得很,这下丢人丢大发了。谁知道这位沈娘子既认识表姐,又是卫宴的媳妇。

他只希望沈秀没有跟卫宴提过这件事,不然在书院流传开来,他的面子又要保不住了。

不过抛开这件事,曲桓既然一个劲地夸赞那兰花绣屏,那么说明沈娘子的绣技的确是出类拔萃。

五十两银子就五十两银子吧,只是罗恭把兰花册的数量减到了二十本。

二十本兰花册就是一千两银子。

罗恭打算找左县令借这笔银子,他手里还有不少京城的小道消息,左县令肯定会感兴趣的。

只是临近年下,左县令忙得连县衙后院都不怎么回了。

而住在宅子里的沈秀,同样也忙得很,既忙着置办年货,又忙着收拾行李。

手头的绣活都已经做完,而除夕到正月十五,是不能动针线的。所以当卫宴说要回卫家村过年时,沈秀没有反对。

她知道婆婆杨氏过日子节省,就算是过年,也舍不得花钱,便自己出钱买了好些年货。

自从进入冬天以后,杨氏心疼儿子,不想让他顶着风雪回来,便说服了卫宴,等年下放假的时候再回来看他们两口子。

因此沈秀也有好长时间没见杨氏和卫父了。

几个月不见,杨氏和卫父都还是老样子。

杨氏先看了眼儿子,落后才注意到车上的年货,便瞪了沈秀一眼,嗔怪地笑道:“又乱花银子。”

沈秀淡淡一笑,跺了跺脚,跟在卫宴身后,拉着大丫一起进了堂屋。

堂屋没有火炕,但有个火盆,不过只比外面暖和一点。

好在杨氏煮了锅姜汤,沈秀喝了一碗,手脚总算暖和过来了。

中午,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堂屋,吃着杨氏早就做好的午饭。

卫父因为儿子回来,心情很是不错,便让杨氏把前几个月酿好的高粱酒拿来,准备好好喝几盅。

几杯酒下肚,卫父一高兴,便说起了卫宴考秀才的事。

“我听人说,要是考中秀才以后,会免八十亩地的田税。老二,这可是真的?”

卫宴不知道卫父是从哪听说的,但这事确实是真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