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王霸之基(1 / 2)

加入书签

在座的计然、伯噽、孙武、文种、范蠡、曾点、孔丘、伍子胥、太子恒,都是庆忌的亲近之人,吴国的肱股之臣,知道庆忌早就有了迁都的想法。

只是没想到,庆忌会决定选择雍城作为新的都城。

难道说,庆忌仅仅是因为,想让吴国尽快的消化秦人吗?

在吴王庆忌六年,即公元前508年十月的时候,吴国正式迁都于金陵。

算一算,迄今为止,已有十八年之久。

但是频繁的迁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终究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凡事都应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庆忌缓声道:“昔日,第一次新法完成之后,寡人迁都于金陵,奠定了吴国称霸的根基。”

“这十多年来,在我吴国臣民不遗余力的开发下,金陵一跃成为可以跟临淄、郢、商丘、陶邑相提并论的大都邑,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然,金陵受限于地理,偏居于东南一隅之地。”

“虽坐控大江,有天堑为屏障,且交通便利,水运发达,却仍旧无法作为承载一个大一统国家的都城……”

顿了一下,庆忌又道:“金陵作为吴都的使命,已经完成。迁都,势在必行。”

闻言,在座的大臣都不由得面面相觑。

御史大夫范蠡进言道:“大王,臣以为,迁都于雍,有些不妥。”

“在大禹时代,计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逾黑水。”

“至于雍城,虽北枕千山,南带渭水,东望岐丰,西扼秦陇,却还算不得王气之地。作为霸主大国的都城,尚且勉强,更何况是承载大一统国家的首都?”

“请大王三思。”

“宛、申之地,或是郢,乃至于尹洛流域的洛邑,都比雍城不知强上多少。”

不得不承认,雍州,还算是一块风水宝地。

那里曾是周室的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域。

当年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居于岐,西边就紧挨着雍城。

因传说“凤凰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以“三绝”西凤酒、姑娘手(指的是姑娘心灵手巧,手工艺品很出色)、东湖柳而闻名于世……

庆忌是姬周后裔,古公亶父的子孙,现在要回归祖宗之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听到范蠡的一席话后,庆忌微微一笑,从桌桉上拿出一张羊皮地图,让太子恒接过之后,传递下去,使在座的群臣都能看一遍。

“范蠡,准确来说,寡人并非是迁都于雍城,而是一个新的地方。”

“那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可称咸阳。”

“咸阳囊括周室故都丰、镐在内,可为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中原通往大西北的要冲之地。”

“嘶!”

见到庆忌在地图上画出的一个圈后,众臣都不禁瞠目结舌,倒吸了一口凉气,倍感震惊。

连新都的名字都想好了,看起来庆忌是蓄谋已久!

按照庆忌的说法,以及规划,咸阳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上古时代,那里是有邰氏封地,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原始氏族部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

殷商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国,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还封其弟姬高于毕,即咸阳原那里……

庆忌固然取新都之名为“咸阳”,实际上还囊括了西周的丰镐两京在内,即汉代的都城长安。

丰镐两京,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号“宗周”。

丰镐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

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邑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用丰镐相称。

荒古时代,那里就大片分布着野稻谷漂香的水田。

丰镐之地田畴纵横,河网交织,不仅宜耕宜农,更是宜室宜家筑都城。

以农为本的周人,从后稷教稼有邰到公刘迁豳;从古公单父徙于岐下到文王作丰和武王宅镐。

周人无一不在认识、选择、适应最佳的生存环境。

当周文王姬昌从周原“董茶如饴”的岐下进军渭水之南,战胜了崇国,看到丰镐这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的膏腴之地,当然就乐而忘归,见异思迁。

周文王建立丰邑,其子武王继位后,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到后来镐为犬戎族攻入,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丰镐遭战火焚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