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论汉末三国,以南伐北的可能性!(1 / 2)

加入书签

“以南伐北不可能?”

诸葛亮有想过张策可能会不认同自己的三分天下方略中的一部分,可观张策现在表露出的态势……

其已然不是部分不认可了,而是全盘反对。

自己苦心孤诣谋划的东西遭人否定,诸葛亮即便是再怎么有礼教涵养,年轻尚轻且未经历在外磨砺的他,此时也是在心中生出了淡淡的不服之意。

“当然是不可能!”张策断然说道,根本不给诸葛亮一点希望。

“即便有可能……”

“也不是现在,而是千百年后。”

对诸葛亮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张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名字。

大明。

洪武大帝,朱元璋。

华夏两千年历史长河中,唯一一个逆自古以来的天下大势,如开挂一般的以南逐北,悍然驱除元虏,再复汉家衣冠的千古帝王。

倘若让张策给历史上华夏的诸多帝王定个排名的话……

能胜却大明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帝王,历史上不过寥寥两三人罢了。

甚至可以武断点说。

能胜却朱元璋的,实则仅有那千古一帝嬴政和不可言说的那位祖龙。

就像是嬴政定义了何为华夏,何为天下一统;那位不可言说的祖龙在民族危亡之际,驱除列强,让炎黄百姓站起来当家做主一样……

朱元璋则是在神州沉沦之时,再造了华夏。

续接了那被外族胡虏折断的民族脊梁,捡起了那被异族铁骑践踏了数百年的民族尊严。

在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面前,继承基业的汉武刘彻,唐宗李世民仿佛都差了些许。

可是,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南逐北,建立大明,难道就真的开挂了吗?

实则不尽然。

朱元璋的雄才武略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经历了隋,唐,南北两宋等朝代开发后的南方地区,在元末之时无论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商业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粮食种植产量上早已经不弱于北方,孕育出了足可支撑英雄豪杰逐鹿天下的王霸之基。

也正因为如此。

在朱元璋实行“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制霸方略,兵锋指向元大都,挥军决战漠北的每每关键时刻,江南之地始终没有掉过链子。

一直能够给朱元璋提供物质客观条件上的绝对支持。

粮草,兵员源源不断。

然而。

在那之前,没有人试图像朱元璋一般以南逐北进行北伐吗?

有!

两晋之后,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也曾进行过北伐,但……

他失败了!

有人说南朝刘裕北伐失败是因为战略决策,用人不当,也因为南朝精锐水军对决后秦所属的北方游骑兵种不利等等。

对于这些,张策不予否认。

但。

以他之见,还有个根本性的客观原因便是:当时尚未得到开发的南朝在人力,物力上根本不足以支持刘裕麾下的军队进行大规模长久的远征作战。

这种情况下征战,便会导致刘裕统率近十万大军占据了长安和关中后,面临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

分兵守则不足,合兵聚则乏粮。

他不可能把自己在南方的家底全部转移到北方,毕竟江南之地才是他刘裕的基本盘,哪怕明知其发展潜力不如北方。

刘裕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和军队继续增援长安,保持对外征战的优势。

举兵十万征伐关中长安,在江南没有彻底开发之前,单是每日的人吃马嚼和粮食运输的损耗,早已经快让南朝后勤崩溃了。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这句话放在任何朝代都通用。

进退两难之中,刘裕北伐如何不败?

长安得而复失也就成了必然。

同等情况下,再看看明朝建立过程中和初创时期的北伐。

徐达,常遇春奉朱元璋之命领大军二十五万北伐元大都。

蓝玉率领十五万明军北入大漠,决战小鱼儿海。

两次北伐,期间前前后后各皆是打了一年多,后世哪里见过明朝类的史书上有关大军远征,粮食后勤不足的记载。

再举个例子。

永乐帝朱棣时期,明军五次兴兵数十万北伐蒙古,依旧开创了永乐盛世。

汉朝时期。

汉武帝几次北伐匈奴,不光把汉孝文帝,汉孝景帝两位君王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打光了,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还逼迫的刘彻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诏。

究其根本。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刘裕的南朝时期,江南之地尚未得到完全开发,撑不起太大的摊子。

尤其是在汉朝西汉时期,不但撑不起,还存在扯后腿的嫌疑。

庭院之中。

诸葛亮望着张策……

“现在以南伐北不可能,千百年后才有可能?”

诸葛亮皱着眉头低语一句,对于张策的说辞有些难以接受。

千百年后的事情,谁能说的准!

他诸葛亮也等不起!

总不能让他把话语留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