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这时间不得自己过好日子?(2 / 3)
是疯了吗?
他自己一个人跳火坑就算了。
觉得他是个端方君子,有点儿过于方正,所以脑子转不过来弯儿,可是他为啥连族人都带走?
他们哪里知道张大人是苦劝了族人很久才把所有人带去了漠北。
又是一晃两年过去。
皇帝陛下在自己的勤政殿里翻着折子,心中有些奇怪。
“刘福全怎么回事儿?”
“陛下,您是问?”
伺候在一旁的大总管刘福全也被皇帝的这话问的有点儿蒙头转向。
“往年这些关外的蛮子每一年都有骚扰边关,每一年都有死伤的将士报上了名单,需要抚恤,还有要粮草饷银的折子总是哭着喊着不够。
这几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些折子依然是要粮草饷银,但是却没有往日里那么急迫,朕记得往年是一个月一封折子,甚至有时候半个月一封折子给朕往上递。
可是这三年大半年才递一次折子,到今年更是一年才递一次折子。”
皇帝陛下眉头紧锁,总觉得这事情有点儿不对劲儿。
漠北的官员仿佛最近这三年消停多了。
“陛下,这不是更证明陛下登基以后国强民安,四海太平。”
皇帝冷笑了一声,把手里的折子扔在桌子上。
“你就不要拿这话来框朕,大臣们这么说,有拍马屁的嫌疑。
咱们从小跟一起长大,就不能跟朕说句实话?”
“陛下,其实奴才也觉得这事儿似乎有点儿蹊跷。您还记不记得两年之前您亲自过问的那个贪腐军饷的大案。”
刘福全是陛下的眼睛。
他手里有专门隶属陛下统辖的东厂,就是专门为了陛下打听各地的消息。
“怎么贪腐君想的大案跟这个有关系?”
“那倒不是,陛下,您记得当初派往漠北查这个案子的钦差大人?”
“不就是张之洞,你不提则已,一提我猛然想起来,这小子去了漠北已经有两年。
理论上来说三年考察政绩,也就是说今年无论如何他也应该回京述职。”
陛下看了看那些折子。
“陛下实话跟您说,张大人走了之后,奴才派过几批人马去漠北想要渗透到当地,知道当地的情况。
可不知道为何派出去的人马最后都毫无消息。”
陛下一听此话,神情凝重起来。
“刘福全你再派人去,这一次敲锣打鼓的让他们知道你们的身份。
这样朕看谁敢让这些人消失,好好的去调查一下漠北这几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皇帝不可以允许任何事情脱离自己的掌控。
刘福全听了这话,急忙出去安排。
三个月之后,皇帝忙完了正事,却看到刘福全神色凝重的带着一个小太监进来。
“刘福全,这是谁呀?”
“陛下,奴才是东厂的锦衣卫刘福生。”
小太监这一身衣着打扮,看着并没有看出来有锦衣卫的风采,不过这么一开口倒是让皇帝有点儿好奇。
“刘福全,这是怎么回事儿?”
“陛下,这个刘福生是奴才的侄子。
奴才这一次派往漠北的人当中就是他带队。
所以带回来消息,奴才特意让他来给陛下回禀,这样也方便陛下问清楚事情的始末。”
足足三个时辰,陛下的御书房里居然悄然无声。
所有伺候在外面的奴才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知道刘大总管进去之后就一直没出来。
和陛下在书房里不知道在说什么。
皇帝陛下到了进膳的时候,坐在桌子跟前,看着这满满当当一桌子菜,有点儿食不下咽。
他是万万没有想到,漠北居然已经变了个样子。
刘福生所给他描绘的漠北,简直犹如他印象当中出巡的时候江南的繁华和盛景。
更重要的是当地不光国富民强,兵强马壮。
而且这不光不敢侵犯,还老老实实的和漠北的军民交易并且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据说这种情况已经维持了八年时间。
也就是说八年之内漠北都无战事。
尤其是听说当地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有心思进学堂都可以进学堂,这个学堂是官府出资官办的。
听说当地有不少工厂,公司,而且当地的百姓种田积极性绝对比他们这边还高。
那里的田地亩产都过几千斤。
不光吃的饱肚子,还能把源源不断的粮食卖给关内和关外。
陛下看着书案上的那些折子有些懵逼。
主要是这和他所认识的国土范围之内的这些地方完全不同。
那个在他印象当中苦寒贫瘠,永远是不够吃,战火连天的漠北之地居然变成了这样。
而他最富足的江南也不过如此。
最重要的是国土之内还有很多地方面临这种危险。
周边的侵犯者好几个国家都在那里,也是虎视眈眈,每一年战火纷飞,又不是只有漠北。
西北还有西南,还有靠海的沿岸。
这些地方的官员都是上折子,要粮,要兵,要银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