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彩头饺子宴(1 / 4)

加入书签

韩非最终还是没去觐见秦王。

他在书房中枯坐, 没有看书,只是呆呆地看着桌面的盆栽。

朱襄抽取的香料都没有特意公开,只是自己在庭院或者花盆中种植,如果有亲朋好友喜欢, 就送一些给他们。

这个时代最缺的是粮食, 朱襄担心自己推广了香料等只供贵族享受的农作物, 以一些贵族的性格, 可能会像赵国在冬季推广土豆一样, 又多一些加重农人负担的苛政。

即便秦国律令严苛, 不会出现这种事,但其他六国会。

秦王知道了朱襄的想法后,什么都没说, 假装不知道。

反正朱襄有什么好东西, 第一时间就会通知他,那么其他贵族享受不到, 与他何干?

韩非面前的盆栽就是一株芝麻。

他看似什么都没想,心中一直重复着朱襄的感慨。

“其他国家如果得知了这些能让食物美味程度大幅度提高的农作物, 农人就遭殃了。六国虽然名义上已经推行自耕农,但一些贵族仍旧将他们当做农奴。”

“……哪怕搞点封建也不错啊。”

韩非一直想问,什么是“封建”,朱襄笑而不语, 只老气横秋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明白了, 这又是只属于朱襄本人, 无法传授给弟子的知识。

荀子一边看书,一边用眼角余晖瞥着韩非。

他想起朱襄说韩非委屈的时候就像是淋了雨的小狗狗, 然后政儿就学朱襄的话“舅父, 叠字恶心”。

朱襄虽然大多时候比喻很奇怪, 这次倒是没说错。

韩非在书房枯坐的时候,朱襄也在说起韩非。

朱襄虽然只是农学教授,不是机械专家,但农村常用的机械他还是略知一二。

虽然他不知道具体构造,但只要描绘出大概效果和运用原理,以墨家和农家集思广益,也能将农具做出来。

朱襄在赵国就做出了曲辕犁和现代风格的宽面锄头,可惜没能推广。

七国逐鹿中原,即使战国时冶铁工艺已经很发达,但除秦国外的六国都更倾向于将铁用来打造兵器。

后世也曾出土了六国的铁制农具,但以朱襄在赵国的观察,基本只有实力强劲的贵族私田上能用上铁制农具,且还要一个体恤庶人、有远见的贵族。

这除了大部分国君不重视农耕技术迭代之外,六国国君对国家掌控力不如秦国,大型铁矿基本在私人手中也是重要的原因。

秦国将大部分国内铁矿都收为官用,下令研发农具,有能提高农田产量的技术出现能得爵,因此秦国铁制农具较为普遍。

再加上秦国官府饲养耕牛出租给农人,牛耕在秦国也非常普遍。牛耕和铁制农具,是六国有识之士惧怕秦国的原因之一。

但有识之士知道,却很难让国君推行。六国国君如果把自己手中的铁矿石都用于打造农具,造福于民,恐怕就会被国内将铁矿石用于打造兵器的兄弟赶下台了。

六国王位继承可不和平。

只有在已经初步完成中央专|制集|权的秦国,朱襄与墨家、农家一同研发的农具才能得以推广。

今年秦王已经在咸阳周围推行曲辕犁和宽面锄头,明年就会往秦国全境推广。

墨家和农家多人得爵,心中激情澎湃。即便朱襄没有成为他们的首领,但他们俨然已经奉朱襄为名誉首领。

在这样的劲头下,他们没有见到棉花的实物,就通过朱襄的描述,将用离心力运作的轧棉机做了出来。

现在棉花丰收,他们开始调试轧棉机,忐忑地等待结果。

不用轧棉机,也可以手工处理棉桃,将棉絮、杂质和棉籽分离,只是效率会低许多,一天只能产出半公斤棉花。

如果用上了轧棉机,一天少说可以产出二十公斤。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这就是极限。

朱襄曾经想过,要不要在这个世界推行工业革命。

他当然放弃了。

工业革命是技术的积累,他顶多拿出一些科学理论让后人去一一验证,强行将蒸汽机内燃机什么的做出来,就像是埋没在人类历史中,仿佛外星文明援助的“奇观”一样,不仅昙花一现,还可能为华夏带来巨大灾难。

当世不能理解的技术不能用,就像是不能揠苗助长。他主要折腾的,是轧棉机这类不需要蒸汽机和内燃机的人工机械。

秦王好奇地去玩了一会儿,手工分离棉花,又去轧棉机调试那里瞅了瞅,从太子柱手中牵过嬴小政,去找做饭的朱襄和蔺贽。

这两人以自己要帮忙做饭为由,逃过了这次应酬。

秦王到厨房的时候,准备将这顿饭敷衍过去的朱襄正在包饺子。

他扭头对擀面皮的蔺贽说:“我还以为韩非会借机拜见君上。”

蔺贽笑道:“他想的太多。”

秦王走进厨房问道:“那个韩非很有才华?”

秦王的人才雷达动了。

他知道韩非是韩国宗室,心向韩国。但如果韩非真的是朱襄认可的人才,一点小小的离间计就能让那个韩非留在秦国。

只要让韩非无处可去就行。

即便韩非不肯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