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 / 2)

加入书签

好不容易到了地方,大家都又累又饿,但带队的老师却只给每人发了两个硬邦邦、黑黢黢的杂粮窝窝头,人群中顿时传出一阵阵抱怨声。

“这什么啊?硬邦邦的,能吃吗?”

“就算没有肉包子来几个馒头也行啊,这玩意给猪吃猪都不会吃吧!”

“……”

头发斑白蓄着山羊胡的夫子站在放馒头的框前,表情严肃:“年初江南水患,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像这样掺着麦麸的窝窝头,四个就可以换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夫子的声音抑扬顿挫,非常具有感染力,听完他的话学生们渐渐安静下来,不敢再抱怨窝窝头难吃。

一群人就着热水吃完硬邦邦的窝窝头后,夫子开始给她们分配工作。

华国人为禹朝提供了亩产一千多斤的水稻种子,在禹朝这个水稻亩产不到两百斤的地方可以称得上是“神种”了,皇帝下旨让京城周围的百姓都种上了这些“神种”。

他们是四月份播种的中稻,到现在刚好成熟。华国的老师见国子监很多学生都不珍惜粮食,便想让他们亲自下地体验一下种地的辛苦,切身体会一下百姓的不易,这样他们以后就算做了官也不至于对农事一无所知。

一千多名学生被分散到了好几个庄子和村子,所有学生自由组队,三人一组,每组要在日落前完成一亩稻子的收割,割不完就没饭吃。

村子里种田的好手一天最多能收两亩地的稻子,三个人收一亩地的稻子对他们来说并不算是什么难事。

江松江柏两兄弟担心妹妹受苦,强行拉着江淼组成了一队。

“淼淼,你一会在边上歇着就行了,收稻子的事交给我和二哥就行了!”听老农讲解完割稻子的技巧和流程后江松自觉他们兄弟俩半天就能干完一亩地的活。

“夫子就在一旁看着呢,我直接坐在那偷懒成什么样子?”江淼直接拒绝了他的提议,“这样,二哥割稻子,我在后面捆稻子,三哥你把稻子挑去晒谷场……”

两兄弟想了想,捆稻子似乎挺轻松的,便同意了她的分工。

两兄弟很快体会到了劳作的苦,割稻子的时候要不停地弯腰弓背,一排稻子还没割完江柏的腰就酸得不行,在老农手里一割一大片的镰刀到了他手里效率却低得不行,虎口没一会儿就被磨得通红,负责指导他们的老农还嫌弃他动作太慢,让谷子从稻子上脱落下来了。

捆稻子的活看着似乎挺轻松,但禾叶的边非常锋利,稍微不注意手上就会被割出小口子。

中午最热的时候,三人随大流停下来坐在树下休息,此时她们负责的那亩田已经收完了四分之三。

“老伯,咱们中午吃什么?”江松和指导他们的老农搭话。

老农闻言诧异地看了他一眼:“公子两个时辰前不是吃过了吗?”

那眼神带着不易察觉的鄙视,仿佛在看一个光吃饭不干活的饭桶。

江淼这才想起来禹朝底层百姓为了节省粮食很多人的习惯都是一日两餐,只有农忙时才会奢侈一下变成一日三餐,免得身体受不住高强度的劳作累垮了。而富人和贵族阶级的习惯则是一日三餐还要加上下午茶。

江淼见状赶紧转移话题解围:“老伯,听你的口音不像京城人,你是从外地迁来的吗?”

老农抬头看着远方的碧空,目光有些悠远:“小人是前些年西北闹蝗灾的时候和家人逃荒来京城的,那年地里的粮食还没收上来就被蝗虫啃得一干二净,我们一家十口没了第二年的嚼用,只能和村里人一起逃难来京城……”

江淼自知说错了话,提起了人家的伤心事,赶紧安慰他:“这些都过去了,老伯你现在应该过得很不错吧?我看您这身衣服鞋子都是新的……”

老农摇了摇头:“世道艰难,小人一家十口到京城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五人,纵然圣上仁慈,让小人在这村子安家落户,还给小人分了土地,但年景不好,小人的老伴和两个儿媳还是冻的冻死、饿的饿死,只剩下小人和一个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直到今年,府衙发下神种,又教导小人‘桑基鱼塘’之法,日子这才好过一点,我这身衣服鞋袜也是用前些日子卖鱼所得的银钱买的……可惜小人和孙子都是粗手粗脚的男子,不擅养蚕,要不然家中还能多笔进项……”

说到后面,他那张黝黑满是褶皱的脸上绽放出了满足的笑容。江淼看着他脸上真切的笑容,心中不由得有些自豪,这些改变都是华国人带来的,这就是她的祖国,不论过了多久、身在何处她都让她感到骄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