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 了却君王事 (二合一)(2 / 3)

加入书签

不得上去唾弃一口。相比较起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的那些操作,其实算上国力优势简直有过之而不及。

为何放在史书描述中,朱祁镇的声名好像并没有那么差,原因就在于他后续的一些补救措施,得到了文官集团的认可,放在史书里面美化了许多口碑。

毕竟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史书却是由人为书写的。

建文皇帝朱允炆毕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宗,朱棣靖难成功后再怎么抹除年号跟历史,依旧无法获得深受儒家观念的文官大臣们认可。

如今时过境迁,建文皇帝的后人「建庶人」,以及太子朱标的后人「吴庶人」,已经遭受打压迫害了几十年,获得了许多大儒跟文臣的同情跟不满。

景泰帝朱祁钰要是能在最后阶段,做成翻案***的事情,那么必然会赢得整个儒臣群体的一致好评,对于他庶子登基的敌意也会消除许多,顺带能让新君朱见清继位过程更加稳当。

毕竟某种意义上来说,朱见清即位登基同样不符合礼法,次子抢在了长子朱见深的前面,注定会生出许多波澜。

至于最后的废除妃嫔、宫女殉葬制度,那就更不用说了,人葬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极其残忍跟不人道的,明朝哪位皇帝做了都相当于功在千秋。

就算景泰帝朱祁钰不答应,当他逝世宾天之后,沈忆宸也会动用自己的「权臣」力量,强硬阻止殉葬制度的继续推行,无非就是这段史书上的好名声,落在谁的头上而已。

「陛下,你前面不是问宾天之后,史书上会怎样评价,能称之为一个好皇帝吗?」

「做成了这几件事情,臣可担保必然会名垂青史!」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诗词本来是用在臣子身上的,但现在沈忆宸却在帮朱祁钰赚取生前身后名。

「懿文太子跟建文帝,以及开国功臣跟靖难忠臣,是该正名了。」

「就依沈卿所言,朕会传命下去让司礼监拟诏。」

就如同沈忆宸说的那样,颁布这种***正名的圣旨,对于皇帝来说是没有多大影响的,特别是用「遗诏」的形式颁发。可却能极大的提升自己的名声,不说别的好处,至少「仁」这个儒家推崇的君王标准达到了。

「陛下圣明,臣就不过多打扰静休,告退。」

几次折返,这一次沈忆宸终于踏出了乾清宫的门槛,此时屋外一抹斜阳照射在他的身上,把沈忆宸的影子拉的悠长。

紫禁城的夕阳,其实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感,可是这一次给人的感受,却是一种帝王的余晖。

离宫走出承天门,赵鸿杰已经在宫门处等候,见到沈忆宸出来立马迎了上去问道:「向

北,跟陛下说的怎么样了,他答应过继皇侄朱见清了吗?」

「答应了,司礼监很快就会草拟数道诏书,然后下发给内阁,再由通政司颁布。」

听到沈忆宸的回答,赵鸿杰算是松了一口气,他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这种情报特务机构的头子,更能体会到景泰帝重病的这段期间京师人心思变的乱像。

如果再不确定新君人选,怕是什么妖魔鬼怪都想要分一杯从龙之功的羹了。

不过紧接着赵鸿杰就反问道:「草拟数道诏书,除了过继跟册封皇太子大典,你还与陛下商议了别的?」

「嗯。」

沈忆宸点了点头,然后说道:「此事说来话长,很快你就会知道。」

说罢,沈忆宸嘱咐道:「过继跟册封诏书颁布出来,我预料会在京师掀起一股很大的动荡,这次我们必须要提前准备,不能再出现皇太子薨逝那夜的紧张场面。」

「鸿杰,你召集锦衣卫的兵马留守宫内,人手不够的话就去找京卫指挥使司的王政,必须保证至少有一座宫门掌控在我们的手中,不能让腾骧四卫全部接管。」

沈忆宸现在已经知道了石亨的宫中帮手,就是御马监掌印曹吉祥。如果事情生变之后紫禁城由腾骧四卫控制,那么自己就将处于极大的劣势之中,毕竟五代十国期间就流传过一句名言,叫做「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

石亨本身就兵强马壮,要还占据着紫禁城地利的优势,那过继跟册封皇太子的诏书能不能发布跟执行,就是他说了算。

「向北,我明白,你放心好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赵鸿杰不会掉以轻心,必定做好万全准备。

「那好,其他我就暂时不与你多说了,还得先回到公府把与陛下的对话告知于他。」

「要是真出现了最坏的局面,就得由公爷出面号召勋戚稳定朝局了。」

说出这句话后,沈忆宸脸上的神情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