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襄阳号大楼船(2 / 2)
海模式,石凡能回忆起与大海有关的诗句,无非是魏武帝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或者是什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可惜石凡只记得几句,又没有能力将其补全,此刻能够吟诵的唯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已。
好在有张宾,襄城公主认的这个弟弟太值了,不但能够出主意,无论是害人的还是帮人的,他那脑子里好似取之不尽,什么鬼主意都能想得出。而且呢,石凡说出的话,他还能负责解释与标注,别人不懂的他翻译,没道理的说成有道理, 有那么点舌灿莲花的味道。
石凡这么一开头,这帮子大名士、大文豪都来了兴致,一首首的佳作诞生。早有人在一旁抄
记,此人是石凡此行带来的“记者”,到时候将这些诗词汇编在一起,又能发书卖,还能倡导主旋律,赞扬石凡在荆国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开拓海洋的巨大决心。
这时候,突然一只乌鸦嘎嘎叫着飞来,难为它了,船只都出海了还能找寻到。那位沉默寡言的侯林从后面走来,接过乌鸦,解开了信函,然后递给了石凡。
众人暂停了诗词大会,一起将目光看过来,乌鸦传信是真的?太不可思议了!还有啊,这时候一定要交给石凡看的,一定是什么重大的消息吧?
石凡看过后,只是笑了笑,“喝酒!喝酒!作诗!作诗!”
众人又热闹起来,石凡转头对杨奕吩咐道:“朝夕,告诉船长,调整到完全顺风的航向,巨帆全部打开,全速前进!”
杨奕没多问,下去安排了。张宾接过石凡手里的纸条,惊了一跳,小声问:“东山阁要从海上袭击我们?”
“他们本来是想从长江里,最好的时机是我坐船逆流而上走江夏回襄阳的时候。因为我们突然的定海之行,东山阁觉得海上胜算更大。”
张宾寻思,对方想的不无道理,沿着长江的话,随时可能靠岸,来自荆国的支援随时会来。但是在海面上,大家只能拼船只与军卒,而且很难有援兵,对方上百条船围攻我们,这确实有点棘手。
石凡却安慰他:“怎么,连孟孙都挠头了?你不要单纯看以一敌百的数量差距,还是好好端详下我们是什么船,对方又是什么船,可以相提并论吗?”
张宾书读的再多,为人再怎么聪明,但他对船只与航行了解甚少。石凡之所以沉着是有原因的,他们脚下的这艘船是改良后的楼船。
楼船最早是百越地区古越族使用的大型战船,古越人素来以善于制作舟楫著称,航行经验丰富,造出的楼船特点鲜明,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故而得名。
在没有发明大炮之前,水战
只能是弓箭对射及船只对撞,或者是攀上敌方船只肉搏,这种设计的优势体现出来,船大楼高,可远攻近战,面对小船完全是压倒性的优势,楼船也便成为水战的主力舰。
在江夏的造船工厂里,在马匀的主持下,带领襄阳技校的学生,以及造船的老师傅们,一起将楼船做了全新的改良,第一是扩大了船只的体积,原因是此船的主要用途是大海,而不再是江面,新的设计可容纳两千名军卒同时登船,数量等级很是吓人,简直是这个时代的航空母舰。其次,加大了船只的吃水深度,海洋中风急浪高,远不是长江水面可以比拟,必须让它航行的更加平稳。第三是改良了船帆及动力装置,虽然仍旧借助自然条件,仍旧是大量的人工,但机械原理在船只中的运用增多了,操作起来更加省时省力,这艘船哪怕在无风的海面,靠着人工动能也更加轻快,航行速度更为客观。第四呢,在攻防两面都做了调整,不止是木材选择上更加谨慎,不再是就地选材,而是优中选优,那些更加坚固、更加耐火的木材被广泛使用,在进攻方面依赖居高临下的齐射,以及平行位置隐蔽的弩箭射孔。
听石凡这番介绍,张宾方才知道对这艘船了解太少,如此算来,这船造价不菲吧?
石凡笑了,他都有心思问价格了,说明已经放宽心,不再惧怕身后一百多追击者。
此船当然造价高,迄今为止,这艘“襄阳号”楼船是同等规格建成的第一艘,在建的还有两艘,从木材、运输到人工都耗费巨大。
那么,张宾便疑问了,“郎君不是正好展示下‘襄阳号’的战斗力,为何要逃呢?”
调整航向,满帆前进,不就是躲开对方吗?
石凡笑道:“这里打我们也不怕,在他们面前,襄阳号是庞然大物,根本无法撼动。但如果离定海近一些,我才有办法将其一网打尽。这茫茫大海,想逃回去?没那么容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