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马钧的投石机(1 / 2)
大晋国狼烟四起,除了西北方齐万年称帝,在南面的襄阳城,长沙王联军在江陵隔河与镇东将军石崇对峙,一时之间难分胜负。而在洛京北面小小的界桥,成都王集结十万之众,以石超为统帅,与豫州刺史王浚、徐州刺史司马越僵持。
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河间王司马顒重新被启用,他率领牙门军向界桥进发,意图先集中兵力平成都王,再南下灭长沙王。
司马颙的自信并非平白而来,他坐镇长安时收了不少关中豪杰,其中的佼佼者一文一武,分别是“智者”毕垣与“恶人”张方。此二人均出身草莽,但后来的际遇很是奇特,修炼了一身本事。
参军毕垣是他的头号谋士,出洛京前为司马顒谋划好一切,让并州刺史刘琨击其后,司马顒的牙门军断其归途。他料定界桥的成都王军必担忧身后,一旦撤兵则时机已到,与豫州军、徐州军夹击,如此便胜局已成。北面的成都王若败了,则南面的长沙王孤掌难鸣,天下大势可定。
毕垣的算盘打的很响,但毕竟是一厢情愿,局势未必像他想的这般简单。比如,毕垣最拿不准渤海石家的态度,司徒公石统在朝为官,他是太子司马遹的岳父,要知道长沙王与成都王起兵便是为了太子,石统到底忠心朝廷还是心仪太子,一切尚未可知。
而渤海石家的另一位重要成员石崇,作为镇东将军在江陵对抗长沙王,他看起来是朝廷这边的。再看他的侄子石超呢,作为成都王属官,他以统帅身份在界桥面对朝廷军队,这又是太子一边的。
还有一位石家的郎君,石凡正在河西平叛,这无疑是替朝廷效劳了。毕垣在琢磨,他们一大家子分饰不同的角色,同时出现在三个战场,而且都是以其中一方统帅的身份,
这是要闹哪般?等战事结束,朝廷是该赏他们,还是应该责罚呢?
张方本质上是粗人,甚至没读过书,毕垣苦思不解的事,他不用想都明白,石家想要兵权呗,他们说不定要造反。
司马顒大笑,张将军还是适合冲锋陷阵,动脑子的事情就不麻烦他了。在司马顒看来,天下是司马家的天下,有兵有权的都是他们,小小的渤海石家,连八大世族都算不上,天下哪有人理会你,给百万大军都无济于事。
相比较司马顒的不屑,毕垣认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这次不是成都王、长沙王起兵拥护太子,恐怕石崇应该调回洛京位列三公了吧?恐怕太子的岳父石统多少要被责罚吧?恐怕朝廷也不会放任石凡为河西平叛的最高统帅吧?
这想法太疯狂了,毕垣笑自己异想天开,如此之大的一盘棋,不是处心积虑谋反十几年的人想不出。而且,如果渤海石家有反意,成都王与长沙王都是司马家的子孙,怎么可能配合?
司马顒评判道:“无需猜测过多,也许他们是想学琅琊诸葛氏,家族子弟分属各方,确保无论谁输谁赢,他们都可以保存家族荣耀。”
毕垣与张方纷纷点头,还是王爷殿下说的对。当年诸葛氏分散到魏蜀吴三国为官,诸葛亮做到蜀汉的丞相,他哥哥诸葛瑾与侄子诸葛恪在东吴位极人臣,家族中的诸葛瞻在曹魏镇守一方。直至今日,琅琊诸葛氏仍然是地方上的豪族,他们为一个家族在乱局中如何自保做出很好的示范。
……
天水城第一次响起攻城的声音,不过不是军卒向前冲,而是城外的投石机。这段时间石凡并没有闲着,他按照著名匠人马钧著作里的记载,重新改造了投石机。
在以前,前朝魏武帝与袁绍打仗时便用过投石机,样
子像个大天平,其中一端挂着很大一个斗,里面装满大大小小的石头。另一端则有很多根绳子,打仗时士兵们一起用力拉动绳子,另一端的大斗便能飞快的翘起来,借助冲击力将石头抛射出去。
此物一出打得袁绍惊慌失措,但很快便找到了对付的办法,毕竟这投石机发动一次需要好多人,而且耗费的时间很长,威力更是差强人意。只要在城楼上挂着湿牛皮,便能缓解这些石头的攻击。
作为能工巧匠的马钧后来做了改进,他首先要解决动力的问题,考虑用机械取代人工拉绳子。其次,要解决效率的问题,怎样才能连续发射不中断。第三,他解决人力投入的难题,将新版的投石机变得可移动、易装拆,两个人便可以完全操纵。
石凡后来寻到桃花源,从马钧后人手中得到秘籍后视若珍宝,他公开了马钧、张仲景、韩龙、华佗等人众多的成就,唯独像投石机等寥寥几种,石凡故意从原作中移出,将其作为军事机密珍藏。
按照书中的记载,马钧新设计的东西全名叫“新式轮转式发石车”,完美解决了以上问题,除了装载石头还需要人工,接下来可以连续不断的发射,射程可达三四百步之远,火力密集到让你猝不及防。可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没人用呢,石凡专程问过博学多才的张华等人,后来还是裴頠告诉他答案,任何崭新事务的面世都会遇到阻力,包括军事上的发明改造。
裴頠的父亲裴秀很有名,他聪明的几乎找不到参照物,就连服食寒石散后的行散都在创新,不料正因为行散不利而死去。裴秀是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也是发扬地理学的重要人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