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集体拉片(1 / 2)

加入书签

“观后感?孟总没开玩笑吧。”

没在专业院校学习过表演的景晨,更是一脸的茫然,放佛又回到了被家庭作业支配的中学生活;

让花自香的演员集体观影这个主意,是祖风两口子给孟轻舟的提议,除了还在拍摄《悬崖》的万倩,目前的这些人无论是台词功底、情绪表达、肢体动作,都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最主要的,还是想他们看看王千元的精彩表现;

这是一个为了拍戏七天没洗头的演员。

这是一个为了三十秒钟的电影镜头,三天没喝水,提前十小时去桑拿房蒸桑拿体验脱水感的演员。

这是一个为了演断臂残疾人,小半个月把自己的手绑到后背,用一只手和牙齿练习系鞋带的演员。

这是一个践行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偷换角色灵魂到自己躯壳里的演员。

正如金星所说,演员这个词,不是什么人都能担得起的。

从演石头,月亮,电线杆子到演人,从演男八号到演男一号,王千源老师这个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实至名归。

没有颜值,可塑性极强,目前正当年的能演戏的男演员中几乎是最强的了,演戏稳而不失灵性,容易沉浸深入角色,干净。

这就是王千元给孟轻舟的印象!

而在隔壁的放映间,万重山旗下的导演,也聚在一起,准备观影;

他们的重点,则是《钢的琴》在视听语言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就好像艺术学校的导演系拉片一般,一帧一帧的逐条分析;

“老孟,我觉得《钢的琴》还是有些用力过猛了,不如张猛的《耳朵大有福》,但他的电影画面确实很有特点,视觉平衡做的非常不错!”

老潘点了一支烟,又在本子上记录了什么;

“电影的舞台化,很明显采用了《月球旅行记》导演梅里埃的乐队指挥视点的手法,将演员四周的环境当做了舞台的背景。”

张猛的个人色彩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比较明显。

强烈的人文感怀,对下层小人物的关注,描述他们的微小世界,看似不起眼的个体也能创造出巨大的魅力。

黑色幽默风格,通过黑色幽默的喜剧风格来传达出对社会的黑暗的揭露以及抨击讽刺。使人捧腹大笑后大发深思。

新与旧的抵抗,比如老工业区的逝世,和新时代的来临的冲突矛盾,同时故事多发生在东北地区。

张猛在筹备《钢的琴》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依然是资金,还参加过魔都09年的电影创投会,但电影的属性决定了敢于投资的人几乎没有;

最后无奈之下,回到母校中戏求援,这件事才被刘闵慧知道了,这才推荐给了钟丽妨,事实上他所需要的资金并不多,预算是1000万,最后报给公司的使用情况,还不到800万;

一群导演拉片当然不可能和学校的学生一般,一小时不到,就结束了,影片自身质量算得上是上层之作,从剧作结构到演员表演到画面音乐等各个环节并无大的瑕疵;

“走吧,咱们去会议室,周芸,你把钟总和杨总、袁总都请过来。”

作为公司的老板,孟轻舟关注的,不仅仅是电影的质量和其中导演手法,还有营销和宣传;

诚然,影片主题鲜明,叙述清晰,构图完美,声画配合到位,详略得当,演员表演也恰到好处,但是导演把观众忽略了。

作为一部准备进院线的片子,要想赚到票房,在剧本创立之初研究受众是必须的步骤。

暑期档之所以票房较好于平时,大多的贡献者是放假的学生,因此,观众的平均年龄都要比平时有所下降。

即便非暑期档,20-30岁这个年龄段也是观影人群中最为重要的中坚力量。影片的主题定位明显和主流观影人群有所错位,因此,导演应在编剧之初就应在影片中添加有效关注点来争取这部分主流观众。

其实想要吸引青年人群并不困难,万重山的营销团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影片在后期宣传中提出四大要点,第一点便提出了“有文艺气质的喜剧片”,旨在通过“喜剧”来吸引观众。不过这当中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因为全片中“幽默”的地方尚且不多,更称不上是“喜剧”了。

除此之外,影片的叙述、影片的故事皆中规中矩,没有高潮过于平淡。

其实文艺片的创作并不是与商业片格格不入的,连《建国》系列等主旋律电影都可以借助商业元素获取票房,文艺片则更该如此。

有一种说法,如今好莱坞电影的票房灵药就是当初海斯法典中所明令禁止的内容。或许这种压边踩线的做法有稍许出格,但是适当的添加商业元素进入文艺电影是很明智的手段之一,这也为后期制造噱头营销宣传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若将观众比作女人,那么《钢的琴》就像是一个淳朴老实的小伙,看去看去挑不出啥毛病,但总也提不起兴趣,其实在女人的心里,外表坏坏内心善良的男人才更加有吸引力。

第一次这么劳师动众的分析一部电影的得失,大家都看得出孟轻舟的慎重;

楼下的花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