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复兴之路》(1 / 2)
“又要写曲子吗?”林薇晨歪过头来问道。
周书文缓缓摇头:“这次我想正经写点东西。”
林薇晨翻了个白眼:“写歌怎么就不正经了?我挺喜欢听的,你再给我唱一首我没听过的。”
周书文两眼失神,手下意识地摸了摸林薇晨的胳膊,神情格外专注。
他精神过于集中,已经听不见林薇晨在说什么了。
这个年代,书籍还是最常用的知识载体,但凡有点名气的人,想要显得自己有文化的话,都会出那么一两本书。
周书文想要写的书,当然不会学那些废话连篇的回忆录,也不会借鉴那些看上去充满了小资情调,但其实狗屁不通的杂文。
仔细思索了一番之后,周书文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但整体思路还是有些不清晰,停顿片刻后,周书文终于开始在纸上落笔。
“第一点,写书的目的!”
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大家了解并认同,然后引导一批人参与进来,共同创建民族工商业防线。
“第二点,书的内容。”
借鉴历史的发展走向,讨论未来的方向,机遇和挑战,如何与资本对抗,如何创业……
周书文落笔飞快,随着笔走龙蛇,思绪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林薇晨依偎在周
书文怀中,看着纸上迅速铺展的文字,透露出了周书文气吞江河的壮阔志向,不由得有些沉醉其中。
等到周书文停笔,林薇晨才回过神来问道:“这本书,你打算起个什么书名呢?”
周书文漫不经心地敲了敲笔,沉吟片刻之后说道:“就叫《复兴之路》吧!”
原本周书文是想给书起名为《华夏可以说不》,但想了想之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周书文记不清这本书的具体发行日期,现在这本书有可能已经发售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华夏可以说不》这本书在九六年横空出世,立刻变得相当火热,销量最终达到百万册的级别,如果算上盗版,甚至都突破了千万!
这本书前前后后有八种不用语言的译本,在国内以及国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书中有过不少的预言,比如:不出十五年,西方经济必然要出大问题;挺过十到十五年,华夏将会迎来非常有利的局面;在金融方面要早做准备,预防“美元崩溃”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能够和平进步,都归功于华夏……
周书文曾经也翻阅过这本书,当时还在上大学,正值热血沸腾,精力无处安放的年龄,看完之后,心中充满了自
豪和骄傲的情绪。
然而多年之后,当他事业有成阅历增厚时,再回头捡起这本书,他只觉得书中观点过于可笑,生拉硬拽的论据根本无法支撑作者的观点,逻辑漏洞比比皆是,完全经不起推敲,比《读者》之流的鸡汤文也好不到哪去,只能将读者引向不理智的民族主义。
这本书之所以能火,完全是因为眼下越来越盛的民族主义思潮。
周书文这辈子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民族财富的守护人,他要做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
除了宣扬民族主义之外,更需要拿出一些真材实料来让人们信服,并且让他们愿意投身其中。
这些东西极其重要!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他要把这面旗帜树立起来,为抵御外资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那些同样有志于此的人点亮一座灯塔。
坐在病床上,周书文取出一张新的纸,开始构思每一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中西古代财富流转的区别。
第二章:西方文明兴起的背后
第三章:银本位与金本位的交替
第四章:从二战到冷战的格局
第五章:从改革开放到苏联解体
第六章:互联网时代的财富流转模式变化
第七章:华夏民
族的伟大复兴
定下章节,周书文就知道这本书短时间之内应该是写不完了。
尽管年前还有十多天,但周书文连写完第一章的信心都没有。
如果谈论那些假大空的内容,周书文有信心一天糊弄个几万字,就像《华夏可以说不》一样,不具备任何学术价值,也经不起考量,几乎没有任何深度。
不过要想写好这本书,单靠他自己的空想也是不行的,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文献以及数据支持,包含的内容横跨多个学科。
接下来这几天,周书文就醉心于编写这本理论书籍。
与此同时,软件公司的众多员工,也终于在年前迎来了久违的假期。
WPS95的开发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
万升大厦,八楼,宾悦酒店。
这里已经被龙行选成了官方的发布会地址。
不过这次站在台上做演讲的不是周书文,而是裘伯君。
历史上是没有WPS95这个版本的,盘古系统推广受挫后,金山公司技术人员便陆陆续续走了大半,剩下的只有一二十个人。
要到九七年初,裘伯君才能将WPS移植到win95平台上,而且因为资金紧张,人员不足,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