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8 军医署(2 / 3)
她交流沟通才行,不能完全把她当成小孩子对待。
……
李世民的动作很快,回去就召集宰辅们商议此事,整个军队系统的将领都对此事给予了高度关注。
总之一句话,除了支持还是支持,只要赶紧把合格的军医培训出来,别的事情都好说。
对于这件事情的核心人物陈景恪,他们也生出了极大的好感。
正在家中编写相关医书的陈景恪,莫名其妙的收到了许多军方大佬送来的礼物。
面对这些礼物,蒙安等人一个比一个兴奋。
这些可都是大唐的核心阶层啊,他们竟然给三郎送礼物。
这面子实在太大了。
同时他们也再次庆幸自己跟对了人。
“这是卫国公(李靖)送来的孙子兵法,他亲自做的注。”
“这是英国公(李绩)送来的医书,乃他亲手所写。”
“这是卢国公(程咬金)送来的宝剑,乃是缴获的窦建德佩剑。”
“这是虢国公(张士贵)送来的百锻短刀一把……”
一份份礼物被打开,陈景恪自然很是高兴。
李靖啊,那可是军神,他亲自做注的孙子兵法,绝对是传家宝级别的。
还有李绩,大家只知道他领兵打仗厉害,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也是医家高手。
主持编撰了《唐本草》,还自撰《脉经》一卷。
他亲手书写的医书也同样很珍贵,尤其是对陈景恪来说,更是宝贵。
程咬金等人送的兵器等物,堪称神兵利器,关键是有纪念意义。
这些玩意儿要是传下去,后世子孙光靠卖古董也能过一辈子的奢靡生活。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压力。
这些人的东西可不是那么好拿的,要是一切顺利那没的说,他将会是唐军的座上宾。
日后所有的将领都要给他三分面子。
要是做不好,那就夹起尾巴做人吧,这辈子别想抬起头。
不过他并没有畏惧退缩,反而生出了一股豪情。
要是别的方面他确实没有办法,可医术上他有着绝对的自信。
这份人情他要定了。
先是画出了手术刀具,让将作监的能工巧匠打造了上百套备用。
又把大蒜素的制作方法给了李世民,让他组织人手进行生产。
就这么说吧,做手术可以没有无菌病房,却不能没有抗生素。
无菌病房这个概念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提出来的,中国在八十年代才引入这个概念。
九十年代才有军总医拿出了详细的建设标准,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才真正普及。
在此之前所有的手术都是在普通病房做的,有些甚至就是露天做的。
比如紧急救护,不如战地医院,都是随时随地进行手术,谁还管什么有菌无菌的。
那么手术感染了怎么办?简单,用抗生素。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手术才是最危险的,剖腹产更是被称为死亡率百分之三百的手术。
而有了抗生素之后,术后感染就不再是致命问题,外科手术迅速普及并快速发展。
所以无菌病房什么的并非必须,它只是让手术变得更加安全,仅此而已。
真正让手术变得安全起来的,是抗生素。
而大蒜素就是当前陈景恪能找到最好的抗生素,也是他敢于给人做手术的依仗。
既然要培养军医,要教人做外科手术,就必须要把大蒜素普及了。
否则伤兵的死亡率很难降低到不足三成。
李世民自然很清楚,这种被所有人视为‘神药’的药物的重要性,马上就着手让人在几处皇庄大批量种植大蒜。
除了以上这些,陈景恪还画出了担架、纱布、夹板、羊肠线等物,让人大量准备。
还对手术室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虽然无法建设无菌病房,但为了病人的安全可以尽可能的把手术室弄的好一点。
之后,他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知道的外科手术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全部整理出来。
并顺便制定了一套外科手术手术基础规则,好规范整个行业。
朝廷那边也没有闲着,除了按照他的要求去生产相关物品,还开设了一个叫军医署的部门。
只不过军医署并没有放在太医署下面,而是直接归兵部管辖。
据说这是军中将领集体要求的,这么重要的部门必须要掌握在兵部手里才行。
又招录了一百识字的良家子,跟随他学习外科知识。
当然不可能让他一个人教导一百人,这不现实。
而是从太医署选拔了十名有一定基础的学徒,让他们担任医工协助教学。
军医署的官职是仿照着太医署来的,医官分为博士、助教、医师、医工四个等级,再之下就是学徒了。
能一步成为医工拥有正式官身,对这些学徒来说是一件梦寐以求之事。
更何况陈景恪可是名医,连御医都要跟着他学艺,在他手下干活众人也是很服气的。
已经是太医署助教的连善和元沧,为了学习医术更是主动申请加入军医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