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出世学和入世学(2 / 3)
同角度看待问题了,不同的立场自然会生出分歧的。
这有坐而论道的迹象,三人就走在这长廊之上,一旁的赵盼儿也能听得懂二人的交谈,并不觉得晦涩不明。
原本只是想为自己夫君求一份平安,她每一次见到杨秉将自己置身陷境的时候,心中都会有两种念头,是自私一点好,还是成全他心中的大义好。
如今觉得仿佛有种明心见性的感觉,豁然开朗之感,凡事不能过于强求。
杨秉只觉得有趣,反而反问道:“大和尚,你觉得何为真经?”
方丈说道:“施主心中已经有了答桉,何必再问我一遭!”
方丈的这番话并不带人间烟火气,是没有任何情绪的附加,只是简单的反问。
杨秉踱步缓缓说道:“佛家所言的真经便是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语气澹然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立于这高山之上俯仰这云雾牵绕的山脉。
听到杨秉的回答,老僧神色安详,双手合十低头道:“阿弥陀佛!”
“施主有慧根,心中有佛,乃是未觉佛!”
年前的方丈禅定功夫深厚,显然是认可了杨秉刚刚所说的这番话。
在杨秉的眼中无论是佛学,还是道学在他的眼中都像是一门学问,不执着于斋戒、持律、诵经,也不喜欢虚玄之谈。
看着离去的身影,小沙弥来到了方丈的身侧说道:“方丈,那位施主来庙宇貌似无所求!”
这世人进庙上香皆是心中有所求,所以才会向菩萨上香。
……
学宫的门口两侧分别写着地瘦栽松柏和家贫子读书,这乃是学宫招生的那一天他亲自落笔所写的。
赵盼儿一眼便认出了字迹,说着:“杨郎这句话,可为当代以及后世所以贫寒子弟的激励名言!”
后世每一个从学宫门口进入的贫寒子弟都能瞧见这句话,时时刻刻牢记在心。
如今的学宫初立,人员并不齐备所以山长暂时没有人担任,这些教习每日的职责便是教授这些学子。
从某种含义上来说,杨秉便是这绥德书院的山长。
只有杨秉身边的书吏黄宝在此地担任监院,负责整个学宫的行政和财政。
让这些教习能够专心于学问,而不是将圣人学问也卷入权利的斗争来,如今学宫虽然初建,可终有壮大之日,若是从一开始便坏了制度,到以后就无法遏制了。
虽然分了经义和治世两斋,并没有学子愿意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用知识。
所以只能将这些当作辅助课程加入其中,所以感兴趣的学子听起来兴致盎然,不感兴致的就是瞌睡连连。
除去经义之外,只有两位教习可以教授,分别是农田水利,和天文历算。
这农田水利可不是教导你下田插秧,若只是这些自然不需要让人去教导这里许多农家子弟出身的学子了。
如朝廷之中许多的策论,都需要结合实际作出应答的建设性意见,有的涉及历算,也有涉及马政,如农田水利也自然有。
学宫之内自然有人识出了杨秉的身份,虽然没有见过身侧的女子,可不用多想也能猜出身份。
黄宝总领学宫的行政和财政,这是他未曾敢想过的一件事情,要知道许久前自己还曾只是一个杂吏而已,最为低级的小吏县吏。
如今得到了知县的赏识方才能够一步步走到如今,如今的他不仅仅没有表现的志得意满,反而比起以前更加谨慎。
和那些学宫内的夫子之间也从来没有因权势而压人,甚至有些教习因为他吏员身份心生轻视他也没有动怒。
这读书人看不起小吏和小民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作为身处这个阶级的人也早已经习惯了。
这学宫之内的支出,每一笔都记录的十分清楚,倒不是杨秉只相信心腹,而不放心这些招募来的教习。
而是因为财帛动人心,身处监院需要对外采购,还有发放教习的月俸以及内舍生学子的励学金。
他正是看中黄宝谨慎小心的态度,和精通历算的本事才会将这个位置交给他,为此在县衙内不知有多少小吏眼红。
要知道即使在其中每贪墨一点,积累下来也是不少的钱财。
学宫内所有的一切都讲究规矩,这都在《学规》之中严格说明了。
“今日这是怎么了?为何所有人都要去往文庙中去!”
江志如今解开心结,已经对于张安乐并没有嫉妒之心,且了解了对方秉性后甚至成了要好朋友。
张安乐也是不解的摇了摇头,可是还是依旧跟着如长龙的队伍赶去文庙之中。
这学宫的“山长”亲自授课,所以的教习也都纷纷到场,教习们或许可能看起来作为小吏的黄宝。
可绝对不会去轻视作为官的杨秉,不是因为其地位而是阶层。
因为能够做官都是有功名在身,那么就是真正的士大夫了。
有宋一朝以来,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这个阶层和普通人之间有着跨越不过的鸿沟。
这些学子都有序的落座了,众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