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是人就会有私心(2 / 3)

加入书签

那么汉人的文脉必定会中断,想到这一点的同时,朱元章也并不想像元朝那样,让贵族一直久居高位,使得社会阶层固化。

因为倘若如此下去,就很有可能步了东汉以及两晋的后尘。

朱元章还是更希望从底层选拔人才,因为他们在朝野中无依无靠,除了全身心的效忠皇帝,别无选择。

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的皇帝喜欢压制武将,却不怎么喜欢针对文人的原因,就像苏泽所想的那样,封建社会,还是要手里有人,有刀才行,文人手里的权力是都是统治者赋予的,统治者随时可以收回,撑死了做了权臣,还能谋取天下不成?

想谋取天下,也要问问军队答不答应,不是说你有权力就能一呼百应的,手里没有兵权都是白搭。

皇帝为何喜欢宦官也是同样的道理,宦官无后,他们的权力也是皇帝给的,没了皇帝什么都不是,皇帝怕他们做什么?

武将则不然,武将权力大了就不好控制了,很容易造成听调不听宣,割地称王的局面。

朱元章实行分封制也是因为害怕武将势大,打着肉烂在锅里的主意,将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老朱家人手里,外人想要造反那就要看看老朱家答不答应了。

朱标一死,老朱担心朱允炆镇不住那些有功勋的老人,于是开始对着那些有功勋的文臣武将下死手了,就是怕那些有功勋的老人仗着有功勋欺负朱允炆,谋取大明江山。

其中淮西勋贵更是被老朱给下了死手,没别的原因,他们手里有兵啊,老朱其实真不怕读书人如何,他手上沾染的读书人血可不少,杀起读书人来丝毫不手软,读书人敢在他面前多比比,那就别想见着明天的太阳了。

与汉高祖刘邦一样,明太祖朱元章也是以厌恶酸腐文人而闻名的皇帝,这或许与他们的草根出身有关,自己没文化,所以尤其看不惯只会耍嘴皮子的读书人。

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朱元章从来不以君子自居,对于酸腐文人,他不但要动口骂,还要动手打,当然,作为皇帝,朱元章要打人无须动自己的手。

所以朱元章从来没把儒学读书人放在眼里,杀了也就杀了,能把他怎么样?

这是他马上皇帝,开国皇帝给他带来的底气,你不服造反好了,你今天造反老子明天就平了你。

可有人有兵的武将就不一样了,老朱还是有些怕他们会造反的,不是怕造他的反,而是怕他死了后,那些人会造朱允炆的反,朱标一死,淮西勋贵们也就离死不远了。

淮西勋贵,又称明初淮西勋贵、淮西政治集团、淮西功臣集团、明初勋贵派系、淮西军事贵族集团、淮西官僚集团等,在明初政局中,淮西勋贵是地位显赫、颇为重要的一股势力。

淮西勋贵里的大多数人是跟着朱元章一起建立明朝的开国大将,多为朱元章老乡,明初政治地位极高。

具体那时候发生了什么后人不可追,只能从零星记载中去了解,但反正手里有兵的,在军中有威望的勋贵都走在了老朱的前头。

朱棣奉天靖难那么简单就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也和朱元章大肆屠戮功臣脱不了关系,给朱允炆留下的班底根本抗衡不了朱棣,纨绔子弟,素不知兵的李景隆都能当领兵大将了,朱允炆能打得过朱棣才怪。

当然,也不排除李景隆自己相当二五仔。

再说回来为何朱元章要恢复科举,兴儒学,元朝是为了自己长治久安,他们是想明面上推崇儒学,而背地里让本民族的秩序来替代它。

可朱元章本是汉人,他没有理由找其他的文化来替代儒教,更何况,儒家有了千百年的沉淀,还有朱熹程颐等先驱,为自己铺垫好了道路,既然都是现成的,那直接拿过来用便是了,何必再费心费力重新弄一门学问来取代儒学?

儒学在元朝有过断层,可时间非常短暂,要知道元朝统治时间连百年都不到。

对于朱元章而言还是让儒家重新上位比较简单一些,更省力气点。

朱元章是靠着自己一步步的走到了权力的顶端,他也害怕有人不愿服从自己的统治。

因此,他选择复兴儒教,同时对百姓注入仇恨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能够带领他们抵御外族入侵的人,若是没有他,天下还在异族的统治当中。

自那开始,以儒家为首的科举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也没有了天马行空的文人,只有怀揣“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士子。

不但如此,朱元章还提高士子地位,奠定舆论基础,在那时候全天下读书人都自号孔子门徒,朱元章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就必须先在孔老夫子的身上下手。

他多次夸赞孔孟学说,“孔子之言,诚万世师也,真治国良人“,如此一来,大家就真的开始信服朱元章,认为他是一个明君。

要知道,在元朝时期,十儒九丐,甚至有的连乞丐都不如。

朱元章想要重建儒家统治体系,不能只是祭奠孔子,还要拿出些实际行动,让士子们看到自己的心意。“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

天下初定之际,他就广召天下儒士一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