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精准建议(1 / 2)
林方政踩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用心感受着这个古村落的历史厚重。可目之所及,皆是荒凉残败景象,隔3岔5就有1栋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房屋。
“这些房子的主人,是新建了房子?”
袁平文回答:“有些是迁居了,有些则是完全离开了。”
“完全离开?不回来了?”林方政非常疑惑。
“是的。这种情况1般是父母去世,年轻人也外出打工,在外面落了脚,没有回来的必要了。最多是清明节时回来扫墓,还都是早几天来。”
袁平文的描述,与林方政小时候的记忆很相似。
在自己的老家村里,很多外出的游子,1般都是清明节回来1趟,而且都是悄悄地提前几日祭扫,为了就是不碰上村里熟人。所以每年清明节那天,年幼的林方政跟着父亲扫墓时,看着有些坟头刚插上不久的鲜花,都会疑问为什么会有人来得那么早。父亲每次都不作回答,只是沉沉叹了口气。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对于这些流落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已然成了1个代名词,父母离去,亲戚离乡,这里对他们来说,早已没有了感情维系。
或许,每年站立在父母坟前,他们也会长长叹气,望着熟悉的村景村貌,也会勾起儿时的回忆。只是,现在,这1切都与他们不再有关系。
懂事后,林方政也渐渐理解了那种心情。对于自己这样的年轻1代,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不可避免淡化了许多。现在奶奶还健在,每年回家都会全家回村几趟。等奶奶身后,1家人恐怕也回的少了。再等到父母百年后,林方政也会同其他人1样,清明节回乡祭扫1趟,其他时间则不再回乡了。如果自己的级别上去,无论是从公务繁忙程度,还是出于故意避免麻烦的角度,林方政恐怕也会提前扫墓,尽量不引起乡亲们的注意。
想到这,林方政说:“这是1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啊,长期以往,年轻人大量流失,必然会造成乡村的进1步衰败和解体。但我国的农村是绝对不能溃败和解体的,他是我们的国本、基石!现在国家发展了,年轻人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总是无法阻挡的。但如果我们能把乡村振兴搞起来,让他们有1个过得去的归处。兴许等他们在外面累了倦了,还有1个安心的港湾,这对人员回流是有帮助的。”
袁平文重重点头:“林县长说的太对了。不仅是瑶寨,包括其他村落都是这样,年轻人口大量流失,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我每次到村里走访,都是死气沉沉的。早就没有2十年前的热闹景象了。”
霍钧接话道:“袁书记说的是事实。就比方说,每年春节的时候,这个瑶寨都是要搞舞春牛、耕作戏,年轻男女还要对歌相亲之类的活动,这些年全都没有了。就算年轻人春节回来,也是各自玩着手机。”
林方政看了他们1眼,这两人与斗篷镇党政领导完全不同。斗篷镇是分崩离析各怀鬼胎,而这两人明显是互相补台,紧密配合。再看他们黝黑的面庞,是在太阳底下晒出来的。看得出来,算得上是接地气的乡镇领导干部。
1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胜过1切资源。也难怪,比斗篷更偏远的朗林乡,农业产值、经济水平各方面都要比斗篷强上1些。
“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现在手机确实对年轻人影响不少,专家不都说了嘛,再这么下去,手机会变成了人类的新‘器官’,再剥夺1个人玩手机的权利,那就是故意伤害致残。”
“哈哈哈。”林方政幽默的话惹得众人1阵笑声。
“但是。”林方政制止了大家笑声,“归根结底,原因还是我们的政府引导缺位。年轻人并非不喜欢,而是嫌麻烦。老年人又体力精力跟不上,最后就没人牵头组织,也就荒废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主动组织,发动1批年轻人把我们的特色民俗活动办起来。”
“嗯,我们有想过,只是1直不知道该怎么办啊。”袁平文1脸无奈,是那种想干事却又不知道如何着手的无力。
看着他的表情,林方政暗暗赞许:想干事就好,本领不足,可以锻炼培养。总比占着岗位不干事的强。
林方政思索了1下:“卫信县长,麦局长,我有1个想法,你看看合不合适。由县文旅局打1个请示,追加1个乡村民风民俗建设专项项目预算,专门支持像郎林瑶寨、溪同古镇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民俗的地区。主要用的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1个是民俗传承,把瑶族的特色民族习俗,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出1套标准来,更好的延续下去。2个是拓展周边产品。乡村振兴5大要点,产业兴旺是首要的。要在民俗特色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除了特色旅游外,可以考虑扩展1下发展空间。比方说,主动和相关企业、高校、中学合作,开办特色研学班,吸引热爱瑶家民俗的人过来深度体验和学习,相比于浅尝辄止的旅游,他们更愿意这种贴近生活的形式。还可以考虑开办固定的瑶族刺绣班,发动村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