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着眼未来(3 / 4)

加入书签

,每日加派哨探,给我探明这莒州和胶州之间,以及莒州西面、胶州南边这一片广大的地域,看看有哪些占山为王,坐地为匪的,然后记录下来,是时候让这些队伍出去见见血了!

忙完了军中之事,范进抽身来到了匠作坊。此时鸟铳的打制比赛已经到了决胜负的时候,王二铁和孙阿蛮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工作。

虽说十日内打造一杆鸟铳,在范进看来慢的离谱,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工匠来讲,如果没有众多的徒弟和手下帮忙,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两人见范进过来,都忙不迭的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纷纷上来拜见。只是范进先不急着问王二铁和孙阿蛮鸟铳的事儿,而是掏出了几张图纸。

范进这几日可以说是闭关修炼,他除了每日的早训以及外出考察地形外,连吃饭都不愿耽搁,生怕哪个细节忽略掉了。

他首先拿出来的,是一套滚珠磨床,因为要加工的尺寸不同,这磨床又细分为两部分。因为范进非常清楚,现在想要发展一切,这轴承都必须是第一步需要解决的。

之前的四轮马车,由于轴承非常不精密,走到半路就纷纷的滑坏内外圈,最开始是“吱吱”的酸牙声响。到了后来就干脆不转了,又换回了青铜轴瓦这种低效的滑动轴承。且木头材质,无论哪种都无法与钢铁相媲美。无论是摩擦系数还是耐磨程度,木料轴承是不能用作工业化生产的。

他曾经拆下了损毁的木头轴承,发现都是由于手工打磨的铳子圆度不够导致的。要想做出合格的工业用轴承,就需要有工业机床。目前自己上哪儿去搞机床?通过考察,发现此时胶州大沽河比前世记忆当中可是雄伟的多,数量丰沛,部分地方落差还是分可观,这么好的水力资源不用,留着作甚。

范进当时思考,要想出机床,就先要有不太精密的轴承,以及可以勉强使用的钢铁。

这似乎是一个循环,只有破解第一步……精密轴承,才有办法解决掉后面的一系列问题。逻辑是这样的:打磨出合格的滚珠,用上次的方法加工出内外圈,制得木质半精密轴承。随后将其安装在水力车床上。从水力这个稳定的动力来源上,定可保证车出来的钢制轴承内外圈合格,这样便得出了钢制半精密轴承。

有了半精密轴承,再将其安装在设计好的水力锻床上,便可锻打金属,把人工锻打的时间大大缩短,又

提高了钢材的密实程度,去除材料结构中的气泡等,这样就可以锻造出钢制轴承的内外圈,再拿到同样用半精密轴承提升了性能和加工精度的水力车床上,便可加工出符合要求的初级精密轴承。

待到以后发展出了合格的材料,再用更优异的材料优化机床,提升精密加工等级,这样便可得到真正的精密轴承!

只是为了着眼未来,这第一步的轴承滚珠,肯定是要做好的。他遍寻了前世记忆,知道这轴承滚珠其实是用滚珠磨床磨出来的。

便依照记忆,设计出类似上下两块磨石,中间夹着钢珠的滚珠磨床式样。随后为了方便的得出规格统一的滚珠,范进终于自己统一了度量。

他用自己的一只左手,记忆当中这只手是三百毫米长。用炭笔划出一条线,记做三百毫。又发挥愚公精神,用没有刻度的齿加上圆规,花了三天等分了这三百毫米,终于得出了和前世记忆当中的一毫米最接近的一毫来。随后接着这个一毫,用圆规均匀的在没有刻度的木尺上逐一划线,十个间距为一厘,一百个间距为一分,一千个间距为一米。

就是这前世当中最简单的常用的工具,在这个时代竟然如此之难以获得。最后拿着这个“米尺”的范进,已经有些泣不成声。

他一刻也没有停,又把他自己制定的九毫的长度,在另一个光板尺上刻出,然后将这个九毫长度等分了十份。

又按照前世的记忆,将这个九毫用圆规分别量取一倍、两倍……共五倍的长度,做成了另一个小尺。让铁匠坊的一个小伙计,照着他的这两把尺子的刻度,刻在钢尺上,随后用他的图样,做出了一把游标卡尺。

没有这个东西,外径的量取,公差的测定都是无稽之谈。

同样的,连同卡尺一道,角度尺的样式也被范进给了小伙计,吩咐他一定要打制好,完全做好后,再来找自己,做得好了,有赏。

到了今日,正好小伙计做完了熟铁打造的卡尺、角度尺,米尺,范进依言赏了这伙计,便来到匠作坊。

他将图纸上标记的尺寸,以及卡尺的使用方法告诉了众人。孙阿蛮还有些不信,这小小卡尺竟然可以区分头发丝的厚度差别,怎么可能。

范进当着他的面,拿起两个他认为完全一致的手工打磨铳子。用卡尺一量,一个外径是六点九零毫,另一个却是六点**毫。虽然小数点后两位是估算的,但的的确确是可以精确到毫之后的一位的。

也就是说,米尺上最小的单位毫,又把他分成了十份,这个小尺子,可以精确的量出来那一份!众人听到范进这么一解释,在思索了半晌后,纷纷拍手叫好!尤其是孙阿蛮和王二铁等老工匠,这统一度量后带来的便利只有他们才能体会。

范进打算在马车、机床等设备上,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