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躲藏(1 / 2)

加入书签

玉簪村有个传统,那就是村民会自发将祥云寺中年迈的僧人接回家中赡养。

他们把家里的厢房或偏屋这种较为安静的屋子辟做老僧人修行食宿之地,平日里除了负责老僧的一日三餐,间或还会在老僧诵经时沐浴佛音以求家业太平、身体康健,偶尔再陪伴老僧回到祥云寺中参加法事等。

这种传统是玉簪村建村以来就有的,村民除了赡养自家老人和祥云寺的僧人,也赡养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所以村中也不乏居家的修行者,他们一生不婚不育没有子嗣,却在年老后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这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体现,村镇两级政府也鼓励村民把这种文化弘扬下去,领导们每年也都会到各家进行慰问。

近些年随着祥云寺游客的增多,游客接待中心也设立了导游处,在导游的讲解下,这样的特色也吸引了不少游客,他们会到村民家中做客,购买一些地产的鸡蛋和谷物,顺便还会给老人送来一些生活必备品。

这种举动等同于向寺庙捐赠功德,村民往往会记下这些游客的名字,定期将名册送到祥云寺的大雄宝殿,有专门的僧人为他们诵经祈福。

由于季家在村里算是与祥云寺渊源最深的家族,很多时候村民与寺庙之间的许多事务都由季荆来统筹协调。

这些日子她为了帮着两个外甥把季家祖上的菜谱给抢回来,也没少在村里和祥云寺走动,这才得知邻居家的老僧竟然曾跟着家中曾大太爷修行过。

到邻居家一问,老僧还真的翻到了一些旧物。

李牧遥接下箱子并没急着打开,仔细放进姥爷的房中,因为他马上就要动身去大唐酒店,以事先准备唐载繁晚上宴请客人的晚餐。

唐载繁虽说也邀请了李教授一道去,但老李同志实在是不愿跟着他折腾,也不想过多掺合唐载繁的饭局,便以身体不适为由留在了家里。

于是老两口就由季荆留下来照顾。

季荆厨艺虽不如李牧遥,但也有几道拿手菜,尤其面食做的最好,馒头蒸的松软可口,空嘴吃都能吃出香甜的麦香。

李教授很满意,对季荆的印象好了不少。

于是早饭的时候,他又关心起了季荆不孕不育的事情。

似乎是唐沁介绍医生这件事给了季荆很大的希望,在面对自己不能生育这件事时,她比以前坦然多了,向李教授夫妇细细讲了自己怀孕到流产、以及这么多年求医问药的艰苦历程。

而李教授的目的并非单纯与她聊这方面的细节,他更希望从她这里做个突破,了解一下全村新生儿的情况。

果然,农村妇女所掌握的一手数据要领先于官方统计的数据,季荆说起了村里近几年新生儿确实特别少,就连刚成家的新人也都不急着要孩子。

在李教授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她还做了简单的总结概括,大体来说就是不要孩子的居民都分布在“苦水”区域,就是和她家一样住在贴近迦山的这一片居民。

“甜水”这一片是有新生儿出生,但一年下来真的没几个。

由此,李教授更加笃定,造成季荆和巴图夫妇不孕不育的情况,极有可能是水质问题引起的。

但他没有再多追问什么,毕竟这里是季荆生活多年的故乡,玉簪村世世代代都靠着这里的水源生存,突然被质疑被否定,怕是她都没法接受。

话题终了,李教授安慰季荆叫她不要放弃,告诉她按照联合国医学界的重新界定,她这个年龄正值壮年,只要身体调理好,绝对是有可能再怀上孩子的。

但是为了为了更好的保养身体,他建议季荆最好在家里安装一个净水器,不要直接饮用地下水,即便是她会时常来小院后面的古井里打一些“甜水”回去,他依旧是建议先过滤再饮用。

对于老教授的话,季荆自然是相信的,转了头就王云志打电话,叫他去购置净水器。

气氛聊的还算融洽,李牧遥又不在,季荆便又同李教授问起了李牧遥复学的事情。

因为在得知李牧遥复学后,季荆曾给大姐季萍打过电话,问她为什么明明很关心儿子,却总是表面上冷言冷语。还说她希望能找个合适的机会,大家坐下来一起吃吃饭,让这对母子把误会都解开。

毕竟都是一家人,季荆还是盼着阖家团圆的。

但是季萍的反应极其冷漠,就好像第一时间想出给李牧遥请病假、每个季度都不远千里去南市为李牧遥开立病志诊断的不是她一样。

而且从她的态度上看,她非但没有为李牧遥复学感到高兴,还有些莫名的烦躁。

所以她压根儿就没有接受四妹的热情邀请,搞什么“合家团圆”的剧本。

这就难免叫季荆产生怀疑了。

尽管二十多年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毕竟还有童年时的朝夕相伴,季荆觉得大姐再拧巴,也没到这种“精神分裂”的程度。

一边恨不得李牧遥永远消失,一边却又默默的在背后为他做那么多事。

如果是真的恨,那就永远别联系,

如果有爱,为什么不早点找到李牧遥,或者是在他回到老街后第一时间让他回学校复学?

“你说牧遥的联系方式吗?不是他妈妈给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