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1 / 2)

加入书签

盗墓世家的人混到了博物馆之中,这让陈文哲有点佩服了。

他们一家子应该是升华了,刚开始家族也许真的是以盗墓传家并发财。

但是,当有了足够的钱财之后,他们就不再单纯的盗墓赚钱,而是为了保护。

这一大家子恐怕不止是进入了博物馆,还有警方、官方。

也是,他们家有钱,而且还有那么多宝物,自然不会为钱财所困。

不努力的赚钱,还能吃饱吃好,自然就有为了理想而努力的子弟。

所以,这一家子不发达,还真是没有天理,这也算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吧?

刚开始他们家算是损了阴德,毕竟是挖坟掘墓的专业户,可后来肯定不是这样的,要不然现在岐山那边,不会留下那么多大墓。

这个家族是真的厉害,这也就怪不得他家可以藏下那么大一批宝藏。

不过,他现在倒是对于那些金错刀很感兴趣,因为通过它,陈文哲可以看到更多感兴趣的事情。

所以,陈文哲继续回溯下去。

“金错刀”还是很珍贵的,更何况这些金错刀,还是两汉之交时王莽发行的钱币。

这些金错刀其整体由刀环和刀身构成,刀环处以少量黄金篆刻了“一刀”二字,而刀身则刻着三个字“平五千”。

据记载,在王莽进行第一次货币改革时推出了“金错刀”,并规定一枚金错刀价值五千枚的五铢钱。

而当时的一斤黄金,却价值一万枚的五铢钱。

王莽这样的规定,相当于两枚金错刀就等于一斤黄金。

然而,实际上金错刀里的贵金属含量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支撑王莽的规定,变成了统治者掠夺民间财富的工具。

因此,这种措施从推出之时,就受到了社会的猛烈抵制,最终仅仅两年就被废弃。

也因为存世时间短,流通范围小,加上当时战乱多发,金错刀存世数量极少。

而张孟岐上交的金错刀,居然在深埋地下两千年后,依然保存品相极好,自然是价值不俗。

当时,县博物馆还派出人员,到张孟岐发现文物的田地里进行排查,却未发现任何考古线索。

仿佛这个土坑,只是“孤立”地保存着文物。

因此,不少人推测,这个土坑应该是盗墓贼用来埋放偷盗文物的藏赃之所。

至于盗墓贼没来取回这些文物的原因,大概将成为一个永远的未解之谜了。

当然,这对于别人来说是未解之谜,但是对于陈文哲来说,只要有一条线,他就可以继续追溯下去。

现在他都看到那枚金错刀了,自然就可以看到最早金错刀的主人。

而顺着这条线,陈文哲就发现了真正的盗墓贼。

要不然,怎么说每一位盗墓贼都可以是一部传奇呢?

这一位就很传奇,他在盗墓行当摸爬滚打多年,在零一年才被捕。

这家伙姓卫,在盗墓这一行当当中,对自己抱有绝对自信。

尽管他“入行”较晚,但自认“勤奋好学”,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总结梳理了一本厚厚的盗墓笔记。

其中记录了各种古塔、古墓、地宫盗掘的相关要点,除了自己总结,更多的来源于监狱里“前辈”们的指教。

然而,那一次他却跌了。

2001年,因盗掘西陕咸阳彬州开元寺塔地宫未遂,卫某被抓。

而这还不是这位传奇的终点,而是另外一次开始。

这位咸阳系列文物盗掘案主犯,被抓之后,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怨气”。

10年后出狱的他,便计划着“一雪前耻”……

在西陕咸阳彬州市中心,近50米高的开元寺塔雄伟壮丽。

关于这座八角形楼阁式砖塔的来历,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它是尉迟敬德亲自监造,有人说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也曾在寺院留下身影。

在当地传说中,塔下镇有大蛇、大水,护佑了这座丝路古城的平安,这或许也是开元寺塔别名“雷峰塔”的由来。

而80年代对古塔的维修过程中,人们发现古塔建于北宋的依据。

当地人对这座古塔爱惜有加,不时加以修缮,它也融进了一代代人的生活与记忆中,成为彬州的象征。

谁也不曾想到,2017年底,当地警方接到线索,获悉开元寺塔地宫已被盗掘。

“1·16”系列盗掘古塔地宫、古墓葬案成为公安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