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康熙八大码(1 / 2)
康熙之后的二三百年里,美人醉的烧制技术渐渐失传,一度成为历史谜团。 美人醉的色调和均红、祭红或者其他的铜红釉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深红色,还是一种浅红色。 】 就因为颇相似桃花,以及海棠的色调,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桃花片或者海棠红。 还有被称之为美人霁以及美人祭,其实都是一个品种。 由于烧成特别困难,因此生产多为一些小件。 比如说印盒、笔洗、石榴罐等等。 虽然如此,但是真正好的样品,无论是古代或者是现代都不多见。 目前存放在贵省博物馆的清代康熙美人醉柳叶瓶,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件“美人醉”作品之一。 新华夏成立后,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陶瓷事业快速发展。 1954年我国成立景镇陶瓷研究所,之后杨文宪老师深入研究,反复试验,成功复烧制出美人醉瓷器。 这才让这种失传的珍贵釉色,终于重见天日,且愈来愈出彩。 杨文宪老师的美人醉作品《花觚》,算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由于烧制的气候影响,因此美人醉的色调变化万千。 有的在朦朦胧胧的粉红色当中,有深红色的斑点密集。 而有一部分则是深红色,在周围逐渐晕散成为了浅红色调。 而有的则是深红之外的较为浅部分,又微微泛着黄色或者绿色。 有的则是在深绿色当中,泛着不同的红晕。 可以说出现了“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奇趣。 可谓是变化多端,妙趣无穷。 据说美人醉这个名字的由来,便是当朝皇帝在酒席间即兴取名。 这位皇帝和他的那位美丽的贵妃,饮酒作乐的时候,有人拿来一件景镇刚刚问世的红釉花瓶。 其动人的釉色,便酷似贵妃醉酒的美丽脸色。 因此皇帝当即命令这种釉色为“杨妃色“,后来逐渐传开成为了“美人醉“。 美人醉和其他红釉不同,仅仅是工艺上的操作变化,就已经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了,如今依然深受喜爱。 这么好的技术,自然没有人想要让他失传。 所以除了我国在五几年就开始研究之外,在零六年的时候,曾失传于清康熙年间的陶瓷技艺“美人醉”,就再现故宫。 捐赠者,是来自弯弯的已80岁高龄的陈左导老人。 当时那件精美的陶瓷品,填补了故宫收藏近现代陶瓷的一项空白。 因烧造条件完全相反,陶瓷“美人醉”技艺失传之后,就很难复烧。 陈左导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再现”了这项“神奇”的技艺。 那次捐献的为他零五年,年初烧制成功的一件“美人醉”作品。 古代美人醉作品故宫也有收藏,但像那件作品一样呈现铜红、铜绿两色混合状态的却不多见,所以更加出名。 高温铜红釉“美人醉”又称“桃花红”,是陶瓷烧造技术的一种。 而运用该技术烧出的陶瓷,因局部有未被还原的二价铜离子而呈现绿色斑点。 清代洪亮吉曾以“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来赞美这种釉色之韵致。 将陶瓷釉烧成红色,窑内需要大量的烟。 而烧成绿色,又一点烟不能有。 因为极为矛盾的条件,所以“美人醉”很难烧制成功。 所以这也一直是世界陶瓷界,公认的一项技术难题。 陈左导经过近三十年尝试,才使这种技法“失而复得”。 这任何一种技术,只要认真研究,里面都有着很多难点。 就像是美人醉,它的烧制技术,就跟青花釉里红差不多。 美人醉是红釉和绿釉冲突,而青花釉里红是青花和釉里红冲突。 再有,美人醉是铜红釉的红、绿两种釉色,同时显现,这也对于温度的控制有极高的要求。 所以,这种瓷器存世的数量很少,而国内更少。 面赛桃花的美人醉瓷器,其实最出名的还是康熙豇豆红八大码。 康熙豇豆红可谓单色釉里的贵族,玩单色釉的都知道豇豆红的名贵。 而豇豆红常见的器形有八种,俗称“八大码”,这八大码分四高四矮; 四高是:柳叶瓶、来服瓶、蟠魑瓶、菊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