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章聚沫攒珠(2 / 2)
br> 在1240°c左右,釉料熔化,出现大量小气泡。 这些气泡大部分分布在釉层中部,随着温度提升,釉熔体粘性下降,气相量和玻璃相增加。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小气泡会移动并且合并。 从小变大,从多变少,而且会上升。 甚至还有的气泡,会突破釉面被释放。 如果釉面粘度大,表面张力小,气体释放留下的凹陷就不容易被填平,出现釉面的瑕疵。 温度到1300°c时候,气泡上升于增大的速度减慢了。 在正常情况下,达到釉成熟温度,而未排出的气泡多半在釉层深处,胎釉结合处,而且体积较小。 那么釉面下产生的气泡,对于瓷器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釉中的气泡,可以看作是瓷器釉面的一种瑕疵。 它是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很难避免,甚至有些窑口无法避免的瑕疵。 即便是现代做做陶瓷,也会考虑如如何减少气泡给瓷器带来的瑕疵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是麻点,凹陷,火山口等。 不过釉面的气泡和开片类似,由瑕疵变成了美的追求。 有气泡的釉面,就会消除一些贼光。 这样会产生一定的乳浊感,让瓷器釉面显得更加油润饱满,富有层次,让器物的整体感觉更加沉稳。 尤其在青瓷当中,这种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在叶喆民所着的《华夏陶瓷史》中记载,从越窑的瓷片当中,就可以观察到聚沫攒珠、廖若星辰的现象。 其内部气泡分布状态,和北宋汝窑酷似,是有传承关系的。 在单色釉中,不像其他装饰釉,可以通过绘画、刻画或者堆塑来装饰表面。 而单色釉对于釉色的莹润,饱满和层次感的要求更加高。 所以聚沫攒珠就有了用武之地,并且传承下来。 另外,聚沫攒珠在古玩鉴定当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烧造瓷器,环境,烧造用料等都和现在不同。 而且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就会产生不同状态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气泡分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