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一在平地,一在天(1 / 2)
本金装饰这种新兴工艺,是把金粉溶于胶水中,然后用绘笔描画瓷器纹饰,俗称“描金”,这便是本金装饰。 康熙五十一年(1712),耶稣教传教士昂特雷科来(殷弘绪),给奥日神父信件中,曾提到景镇金彩的调制方法。 要想上金彩,就将金子磨碎,倒入瓷钵内,使之与水混合直至水底出现一层金为止。 平时将其保持干燥,使用时取其一部份,溶于适量的橡胶水里,然后掺入铅粉。 金子和铅粉的配比,为三十比三。 在瓷胎上上金彩的方法,同上色料的方法一样。 这种使用金粉绘制的金彩,经低温烘烤,然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擦,能够发出金灿光泽,达到镀金效果。 与以往的金箔贴金相比,描金图桉更加细致生动,金粉与器物结合越发紧密,不易脱落。 当然,操作起来也不是很简单。 其操作过程,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步就是擂金粉。 这一步就很不简单,首先要将金箔放在瓷质擂金盘内。 再加入适量水,加温到40℃左右,用手在盘内不断研擂,使其变成金粉,再用1200目筛箩过细。 第二部是以本金1分,加入0.5%西赤,置于调色碟内混合。 然后加入树胶溶液5-6滴,调至金粉不起泡为宜。 把调好颜色的碟子,放在热水碗上烫干。 再用用描金笔,沾水调金,描绘纹饰。 最后一步就是烧成后,用玛瑙笔在金上,刮出金色亮光来,或用细沙擦磨。 用本金制作金彩瓷器,加工难度很大。 首先用金不宜过厚,过厚则呈色灰暗,且易产生“脱衣”(即金色的脱落)现象。 其次用金要一笔涂成,不要加填,否则也会影响呈色,引起“脱衣”。 另外使用水分要适当,水分过少也会引起“脱衣”现象。 冬季胶水易冰结,则用大蒜汁调匀金粉为宜。 最后烧成温度不能过高,否则金呈色出玫瑰色或紫色,失去黄金的光泽。 技术是一步一步慢慢进步的,所以到了晚清民国时期,洋金装饰开始盛行。 1830年,日漫国人居恩,创制出“金水”。 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王水就是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1∶3配制的混合物。 黄金荣誉王水之中后,然后绘画。 这种金彩制作方法,大约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传入国内,并应用到景镇瓷器制作中,被称为洋金工艺,又称:亮金或金水。 优点很突出,首先是金彩发色好,光亮平整。 其次是金彩涂层薄,大大降低了黄金的使用量。 最重要的是工艺简单,不需要象本金那样,出窑后需再进行打磨抛光。 最后最重要的优点,就是金彩附着力好,提高了产品质量。 所以说,像是金彩这种手艺,越是到近代,工艺水平越高,制作出来的金彩瓷器越好看。 但是,这种现代工艺,跟古代工艺相差太大。 甚至已经到了一目了然的程度,如果是做彷古瓷,就一定要小心,不能做的太好了,要不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现代工艺品。 当然,现代工艺的优点还是很大的,所以想要真正好的金彩工艺瓷器,还是要看近现代的一些作品。 比如民国时期的凯申常先生,他就定制过一些瓷器。 其中运用金彩的代表作中,有一对金地粉彩开光四季山水双耳瓶。 这种工艺品,虽然存在的历史事件不长,但是,这可是中(凯申常)正订制瓷器。 所以说,金彩的价值,有时候真不看存在的时间。 当然,也不会只看品质的好坏。 有时候这种工艺可以让一件瓷器价值倍增,也有些时候,一些瓷器之上出现金彩,就会让它深深的刻上一个名字:赝品! 不说赝品,就说真品,就因为是历史不同时期生产的,就会让看起来一模一样的“金彩”,实际价值一在平地,一在天! 在这一点,了解金彩在瓷中演变,是十分重要的。 说的简单一些,也不过是宋代金箔,明清本金,清后期洋金,现代化学金。 那么“本金”、“洋金”、“化学金”的分辨之法呢? 其实也十分容易,一直以来,国内的陶瓷就像一棵挺立的苍松,以年轮划分历史轨迹,以枝桠记录技术革新。 而其中的一枝“金彩”,尤为亮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