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声名远播(1 / 2)

加入书签

一时之间,刘克庄便强自镇定了下来,再也顾不上其他的事情了。只是凝神静气,专心的听起了明玉的讲道,甚至碰到精彩之处,刘克庄还会将经文默默的记载自己的脑海之中。

时间缓缓的流逝,此时的玄阳峰峰顶之上,早就已经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了。然而如此多得人聚集,却是没有发出任何的声响,现场只有明玉那郎朗的诵经之声。不知道过了多长的时间,明玉的讲经之声也渐渐的停歇了下来,逐渐的消失在了众人的耳边。这时一众玄阳观弟子也反应了过来,对着绝壁齐齐行了一礼,开口说道:“无量天尊,多谢祖师爷(师尊)开悟!”

而剩下的一众香客、和文人墨客,此时也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正在此时,绝壁的顶端之上,却是显露出了明玉的身影。只见他只是轻轻的一跃,就如同一片落叶一般,从那百十丈高的绝壁之上,轻轻的飘了下来。如此一幕,顿时就将众人震的不轻,再加上明玉的那一身白色道袍,却是一股出尘的气质,从明玉的身体之中散发了出来,真真的像是那得到真仙一般。

岂止是那些香客们,即使是明玉的弟子们心中也是十分的震惊。以前他们就知道自己师尊的厉害,但是直到此时,他们这才知道明玉已经达到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境界。瞬间,众弟子的心中也是更加的钦佩,同时也涌出了一股浓浓的自豪感。毕竟明玉可是他们的师尊,此生能拜明玉这般的人物为师,又怎么能不叫弟子们感慨万分呢。

至于那些听了明玉讲道的文人墨客们,此次雁荡山之行,却也是收获颇丰。甚至有些见识的文人,都能够猜到明玉不仅仅一身道学、武学非同小可,就连对儒学的了解,也是非法。否则,明玉绝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振聋发聩的经文。最后刘克庄这些文人墨客们聚集到了一起,将自己背诵的部分《太和经》经文,背诵出来,然后大家一起相互印证。甚至到了快要下山的时候,有人尝试着前往经事院,在那些文道士的手中,将《太和经》全部补全,各自抄录了一份,这才心满意足的下山了。

自此之后,明玉因为出关而出,偶然的一次讲经。却也被这些文人墨客们,彻底的传扬了出去。再加上他们手中的全本《太和经》为证,仅仅只是月余的时间,明玉的名声就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就连那身在皇宫大院之中的宋宁宗,都已经知道了明玉的事情,为此还特意下达了圣旨,加封了明玉的封号。

时间缓缓的流逝,一件件事情也慢慢的发酵。此时的大宋境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已经知道,在那雁荡山之上,隐居着当下的一位活神仙。他道法高深、普济天下百姓,却是活人无数。为此很多的平常百姓的家中,都还供起了明玉的牌位,每逢过节的时候,还不忘焚香跪拜。

而明玉的玄阳观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事院的主事们,将《太和经》连夜收录成册,同时人手抄录了一本,也好方便与每位弟子仔细研习。一番操作下来,玄阳观的弟子们,对明玉的敬佩之情,却也是更深了,而且弟子们的境界提升,也是快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玄阳观弟子,就仿佛一夜之间明白了自己的方向,逐渐的改正和摒弃了自身的一些陋习,很少再看到他们嘴上空谈,而是一个个踏下心来,开始做起了实事,真真正正的向着知行合一的境界,努力的修行着。

.........

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时间缓缓的流逝,自那日明玉讲经之后,在不知不觉之间,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却是发生了很多事情。最为重要的是,宋宁宗的封号圣旨到了雁荡山。大宋的众多官员们,处理政务兴许不行,但是他们察言观色的本事却是不凡。见到皇帝老儿都下旨褒奖了明玉,下面的官员们也纷纷靠了上来,将之明玉编写的《太和经》刊印成了书籍,广传于了天下。如此一来,就彻底的坐实了明玉化身成“活神仙”的事情。

近些年来,经过几次的开山收徒,玄阳观的弟子们,也已经突破到了好几百人。这些年雁荡山上的建筑们,也是完善了一遍又一遍,已经有了一番气象。每当东面天空泛起鱼肚白的时候,上百名年轻的玄阳观武道士们,就会聚集到练武场之上,在明书这位师叔祖的带领之下,开始修习玄阳观的基础拳法“七星拳”。

玄阳观的弟子们,自从拜入门派之后,往往都会先做三年的典造,也就是劈柴、挑水等事。而后才开始传授玄阳观的基础内功,《三阳功》。等内功略有小成之后,弟子们才会准许前往练武场,开始修习基础拳法‘七星拳’。如此一来,练武场上的弟子们,丹田之中可都已经产生了气感,已经有了些许的内力。数百名有内力的弟子们,一招一式的打着一模一样的拳法,自然会有一番摄人的气势。

时间一久,前来玄阳观上香的香客们,也就被这些武道士所吸引。一些略有天资之人,甚至都将这套‘七星拳’的招式,记了个通透,也照模照样的学会了。不过明玉对于这件事情,却是并不是十分的在意。反正‘七星拳’的运劲法门,还在自己人的手里,外人却是并不会。

如此一来,即使这‘七星拳’被传到江湖之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