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离去(修改)(1 / 2)

加入书签

“皇爷,贵妃,福王妃和小王爷,叩头后,启程了。”

万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六月初五,卯时三刻(早上6:00~6:30间),朱由崧陪着母亲姚氏来到乾清门外向万历皇帝和郑贵妃此行,然后陛辞的请求递上去后,万历皇帝却使内监通知,不必见面辞行了,直接上路即可。

早有心理准备的姚氏和朱由崧,在乾清门外叩拜后,转身而去。

消息传回翊坤宫,郑贵妃冲着唉声叹气的万历皇帝痛哭流涕,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不过,万历皇帝和郑贵妃暂时还不知道,朱由校带着弟弟妹妹们给朱由崧送行来了。

看着远处乌泱泱的一群人,朱由崧对姚氏说道:“母妃,元孙他们来了,孩儿去应付一阵就追上来。”

抱着朱由渠的姚氏点点头,便先行了一步,朱由崧则快步向朱由校他们走了过去。

临走近了,朱由崧冲着朱由校长揖在地:“由崧多谢元孙哥哥,前来送行。”

朱由校懊恼的看着朱由崧,颇有些不情愿的说道:“由崧弟弟这么一走,玉熙宫之会就没意思了,皇爷爷也是的,为什么非要让你回洛阳呢!”

朱由崧笑道:“元孙慎言,皇爷爷圣心独断,不是我们做孙辈的能私下评判的,至于玉熙宫之会嘛,杨家哥哥、冉家弟弟依旧会去的,左也是一个消遣的地方,不过,小弟我倒是怕元孙哥哥接下来要读书了,没时间再去厮混!”

朱由校苦恼道:“是要,要读书了,真是让人头疼呢!”

朱由崧没有回应,转而冲着朱由楫、朱由模、朱由检、朱徽妍等堂弟堂妹说道:“由崧哥哥今天就回洛阳了,也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北京见你们了,你们可别把由崧哥哥给忘了。”

朱由楫和朱由模还好,朱由检、朱徽妍、朱徽婧、朱徽媞都呜呜的哭了起来,几个孩子不舍的拉住朱由崧,七嘴八舌的说道:“由崧哥哥,我们不要你走!”

朱由崧掏出手绢,依次给几个孩子擦了眼泪,同时说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哥哥的家在洛阳,不在北京,今天不走,总有一天也是回家的,都别哭了,哥哥答应你们,逢年过节给你们写信,你们长大些了,也就记得给哥哥写信啊!”

几个孩子懵懂的应着,朱由崧这才冲着朱由校等人说道:“时间不早了,母妃还等着呢,所以,元孙哥哥、由楫弟弟,由模弟弟,还有其他的弟弟妹妹们,山高水长,后会有期了!”

看着挥手而去的朱由崧,朱由校小大人般叹息了一声,然后领着弟弟妹妹目送着朱由崧越走越远······

姚氏和朱由崧这番回洛阳,依旧是沿着一年前福王就藩的路线行进,即从京师东京,在通州换船南下,然后沿京杭大运河南行至归德,再转入黄河并西行至孟津。

不过现在已经是黄河伏讯期间了,一旦前方报告黄河汛期洪峰较多的话,也是有可能在济南下船,转陆路西进,并在卫辉渡河进入河南府的。

由于路程漫长,因此,朱由崧有时间整理一下未来计划。

这不,朱由崧在纸上罗列了几个关键的要素:财、人、械、舆论!

首先是财,明政府最终瓦解,最关键的因素是缺钱,据说崇祯皇帝最后连宫里的银器都融了当军饷,可见明政府财政困顿到了什么程度,因此,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但要赚钱也不容易,别看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土地、商业实际都掌握在了士绅、边将手中,再加上各地王府名下的王店和皇帝直属的皇店,因此全国是没有统一市场的,要想在这种情况破局,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明末财政崩溃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导致大明与西班牙的银丝贸易暂停,美洲金银流入仲国的量出现巨幅下降,因此,不管这种说法对与不对,朱由崧还不能指望通过海贸来另辟蹊径。

所以,怎么样求财,就是重中之重了。

其次的人,其实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是人才,经营的人才、密谍、军工人才、军事人才,第二,是作为战争基础的人口。

只是后者,在崇祯初年之前是不用考虑了,因为这一时期明政府的统治还没有到了土崩瓦解的程度,各级政府还在基本运转,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朱由崧控制大量人口,有资本“谋逆”的、

至于前者,单靠眼下的小二十个伴读是不成的,即便人人成才,也不可能以一当万,所以,接下来朱由崧还要继续扩大伴读的数量,收养孤儿,并在若干年后,设立对外公开招生的书院或工商学校,以便更广泛的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再次是械,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打破士绅和权贵对地方商业的垄断,就必须降低同类商品的销售价格,当然,靠盘剥压榨人民的生产价值并不是好办法,降低生产时间,提供生产效率,才是真正降低成本的良方,因此械在前期其实跟财是紧密联系的。

而在后期,械又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正所谓兵精械足,不外如是。

尤其是在明军战斗技能明显不如满洲兵、战斗意志不如流寇的晚期,要填补差距,就必须要靠利械来弥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