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袄儿行都司(1 / 2)

加入书签

明弘光六年五月二日,南京收到了黄得功部收复整个河西、李自成残部退出嘉峪关逃亡西域的报告!

大顺的灭亡当然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李自成生死不知、顺军残部又逃亡异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卷土重来,这就让黄得功的捷报打了折扣。

好在,朱由崧没有借机收回许诺,还是在第一时间下旨晋封黄得功为舒城县公,并加授“卫国辅业推诚宣力武臣”的功臣号,籍此,黄得功成为了朱由崧继位以来册封的八名县公中的一员,并且还是唯一一个军功县公----徐元爵等其他县公虽然也有拥立之功,但这不算军功,因此只有钦承祖业推诚宣力武臣的功臣号----可袭爵五代再降等的那种。

当然,爵位给了,军权就不能再给了,所以,朱由崧在接到黄得功捷报的第一时刻,就召回了黄得功,并安排黄得功接替刘肇基出任大都督府参军司掌司事,至于刘肇基则调往陕西接手黄部兵马,以便对黄部进行后续编遣,并组织部队持续清剿陕西全境及出兵鄂尔多斯、筹建袄儿行都司。

考虑未来明军将把防线推进到长城以北,并在袄儿行都司、万全行都司长期驻军,所以,朱由崧便决定削减宣大、蓟永、顺天、榆林、宁夏、偏关乃至河西等地的边军数量,并将原来沿长城防御的守备军团,改组为能主动出关作战的野战兵团----原本边军承担的关城堡寨哨燧戎墩的守备责任全部移交给畿东、畿南、代北、陕北、陇西各道,部分边军也调入各道镇戎兵马的序列,而之保留若干师级野战部队。

预计改制后,畿东道的兵马从原定的二千人增加到九千人左右,畿南道的兵力将从二千人增加到九千五百人左右,代北道的兵马将从二千人增加到九千七百人左右,陕北道的兵马将从二千二百人增加到九千一百人左右,陇西道的兵马将从三千四百人增加到八千三百人,河西道的兵马从零变成六千五百人;相关各道的副总兵也将因此升格为总兵,不过相关各道增加的都是扼点守备部队,本身机动部队数量基本没有变化。

而宁夏军的总兵力会从二万四千削减到一万六千人,榆林军扼总兵力会从二万六千人削减至一万七千人,大同军的兵力会从二万七千人削减至二万,宣府军的兵力会从一万七千人削减为一万四千人,顺天军的兵力会从二万人削减至一万六千人,蓟州军的兵力会从二万八千人削减为二万人、永平军的兵力会从二万七千人削减至二万二千人,偏关军从八千人削减为五千四百人,河西军从三万二千降为二万二千,唯有西宁军不做变化。

另外,新设立的袄儿行都司将编制四千五百名镇戎兵、万全行都司将编制五千九百名镇戎兵、北平行都司将编制五千八百名官兵。

如此一来,边军数量将减少五万七千六百,内镇兵马将增加五万六千七百人。

啥?看起来没什么变化?

实质是不一样的:首先,边军的军饷和日常饮食标准要高于内镇兵马,因此一加一减,实际是节约军费;其次,内镇兵马操训的力度不如边军,因此训练支出这块又做了节省;最后,内镇兵马多半只需要镇戎一地,所以机动要求不高,不需要配属大量骡马,也因此补给频率不如边军那么高,所以这部分也是很大的节约······

“暂且就做如此更定,一待袄儿行都司建立,则可以进一步需要陇西、陕北及河西兵马!”

参谋司同掌司事张良相记录完朱由崧的指示后,问道:“陛下属意何时出兵鄂尔多斯?”

“今年应该是不成了。”朱由崧如是说道。“清剿残匪、追踪残余大寇、镇戎和安抚地方,都需要时间,且缓两年,预计明年秋收后再说。”

如果朱由崧不想着从鄂尔多斯等部救回被掠走的陕西百姓的话,下达一份招抚诏书,或许鄂尔多斯等部就直接向大明臣服了,但朱由崧是不会采取这种讨巧的办法的,一方面救回子民是朱由崧作为大明皇帝的义务,也是他从另一时空带来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朱由崧也相信,只有打痛了鄂尔多斯人,才能确保把漠南西翼永久的纳入大明的统治。

“到时候,从宁夏、榆林两个方面沿黄河北上,再调派土默特等部随征,一举奠定万世格局!”

张良相听着朱由崧的豪言壮语,脸色有些古怪:“陛下,那辽东那边什么时候出击合适?”

朱由崧考虑了一会:“若是今年粮饷方面供应得上,就秋收后出兵,届时朕会统帅三个京营师北上,会同金吾等师并永平、蓟州两军并北洋水师各部御驾亲征辽东!”

说到这,朱由崧补充道:“到时候,把朝鲜人也用上,就算不能打,也牵制一下建虏的注意力!”

张良相没多说什么,只是应道:“臣遵旨,参谋司立刻就此拟定作战计划······”

张良相退下后,朱由崧招来了钱禄:“淮、邾两藩现在招募了多少兵马了?”

钱禄回报道:“淮藩目前招募了一千七百兵马、邾藩目前招募了一千九百兵马,另外,根据计划,稍后还会拨给两藩各三百投降顺逆。”

朱由崧眼眉一挑:“太少了点,告诉两藩,至少得要有三千兵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