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5.战必败(1 / 2)

加入书签

洪承畴淡定的回复道:“睿郡王要办的都是关系大清存亡的军国大事,洪承畴一介匹夫,实在不足睿郡王牵挂!”

多尔衮看着洪承畴那种仙风道骨的脸,不明所以的轻笑了一声:“洪卿是最好南朝和本朝都把卿给忘了,但很可惜,本朝虽然对卿不重视,但南朝却没忘了卿带给崇祯皇帝的羞辱,所以,洪卿,既然藏不住,那就好好的为大清效力吧!”

洪承畴沉默了一会,苦笑道:“事已至此,只能如此了!”

多尔衮满意的笑了笑,便问洪承畴道:“洪卿熟悉弘光皇帝吗?”

洪承畴摇摇头:“当年这位弘光皇帝,只是区区藩王世子,所以臣只知道其贪财,有经营手段,在海外有点基业,除此臣别无所知。”

多尔衮并不意外洪承畴的回应,毕竟朱由崧当年藏的很好,就算是清廷名下的情报机构火力全开,也迟迟不能肯定了祥福瑞与朱由崧的关系,所以东厂被裁撤、锦衣卫权力被限制的明廷不了解朱由崧的真面目,那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南朝不是有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多尔衮感叹道。“谁会知道当年这位看起来与南朝皇位永无瓜葛的弘光皇帝竟然是一个心有锦绣之辈,以至于本朝大事累次败坏其手,最终导致了大清如今的被动!”

有些话多尔衮可以说,洪承畴不能说,所以洪承畴便静静的听着多尔衮一个人在叹息。

是的,洪承畴已经看出来多尔衮这番叹息更多的是在演戏,要知道,多尔衮也算是一名顶尖的政治家,所以,他根本一味追悔那些已经无法挽回的往事。

果然,多尔衮叹息几句后,便问洪承畴道:“洪卿,时局如此不利,卿有何应对之策!”

洪承畴想了想,问多尔衮道:“臣在盛京,消息闭塞,不知道顺献二贼如今什么情况?”

多尔衮答道:“已知张献忠已经病死,其养子部下受困于西南瘴痢气候,已经向南朝请降了,至于后续,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而李自成受困于狭西一地,面前受到三面围攻,形势也不太好!”

洪承畴斟酌了一会,直话直说道:“若是南朝内患尽去,只怕朝廷的苦日子还在后面。”

多尔衮点点头:“却是如此,所以本王才想着请教卿家!”

洪承畴沉思了片刻,问多尔衮道:“睿郡王,今日大清兵较萨尔浒时如何,今日南朝兵马又较杜松等人如何?”

多尔衮迟疑了几分钟,这才回复道:“今日大清兵不如太祖当时,今日南朝兵马远胜萨尔浒时参战明军;但更为可虑则,今日弘光皇帝老谋深算、极为隐忍,故其兵马不会长驱直入,而是会沿途设堡、逐步推进;如此,我大清兵野战不能摧敌,攻城不能速克,敌又以水道连接前后,无绝于粮道,是故,战必败!”

洪承畴的目光有些悲切,他悲哀自己出生太早、没能在弘光朝当官,却不幸为崇祯皇帝效命,结果落了一个兵败投降、千古贰臣的可叹下场。

只是洪承畴也是一个成熟的政客,所以在自唉的目光一闪而过后,洪承畴稳定了立场,为自己不得不效力的新主人提出建议:“既然眼下大清兵疲、民疲,就不能与南朝展开全面冲突;但也不能静待南朝重归一统,否则南朝的人口财税的恢复速度要远比大清快得多,一旦拖延下去,大清将彻底没有胜算。”

多尔衮也不觉得洪承畴的建议有些矛盾,便问道:“请卿家详细说明!”

洪承畴道:“东汉十三州,曹魏得其九,而蜀汉仅有其一,但诸葛孔明却以一州之力七出岐山,以孔明之贤明,为何不恤益州之人力物力而做螳臂当车呢?答案很简单,后主亲政,以舒缓民力为由,停止北伐,结果未出三年司马氏就打了过来,蜀汉也就此覆灭了!”

多尔衮当然熟悉《三国演义》,听到这,立刻明白了洪承畴的意思:“卿说的对!不能让南朝有恢复的机会,否则泰山压顶,大清指日就有覆亡的危险!但大清现在兵马不多,若是在袭扰南朝过程中折损太多,无从补给,那也是不行的。”

洪承畴的建议虽然是正确的,清廷也可以故技重施,从蓟州等地破关而入威胁京畿,但问题入了关会不会遇到京营呢?

真要遇上京营了,不要说全军覆没了,就是折损个几千一万的,都是清廷没办法承受的空前损失。

多尔衮这么一说,洪承畴就明白了,眼下的满清不挣扎,将很快死亡,挣扎一下,则把斩立决变成了秋后问斩,但无论如何,都只有覆亡一途了。

因此,洪承畴又分神为自己的命运感叹了一下,这才跟多尔衮言道:“若是睿郡王认为无法接受在袭扰大明过程中的损失,那臣只有一个建议,即效仿耶律大石,避让南朝锋芒,而立国于万里之外。”

洪承畴鼓动道:“昔日耶律大石以二百残兵重建大辽,于西域拓地千里,复立一大国,又延续了大辽国祚八十年,而我大清数百倍于耶律大石之实力,想来,一样能在万里之外,大明无法染指之处,立国建业,延续宗族的!”

多尔衮原本只想把满清迁到喀尔喀去,却没成想洪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