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2)
人对自己最大的恶既是对他人的善,这善有几分,恶就有几分。
集西村的北面有一座大山,大山与村子间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不见崖底之深,只能见山顶之高。悬崖边有一个亭子,亭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了药谷二字,应是许久都没有人修缮维护,都是一片破败的景象。村子里一直有着关于“药谷”故事,故事里有一个懂医术的美丽姑娘,在灾年流浪到这里,因感念村民们的救济,每日在这亭子里看病救人,在她死后,村民们遵从她的遗愿将她的尸骸葬于崖下,在亭边立碑以纪念她。只是除了村子里最年长的老人还会念叨着这个故事外,村里的人大多都认为只是个故事。风调雨顺的时节,村子尚且勉强度日,如果遇上灾年,别说自己都要饿死了,哪里还有余粮去救济一个陌生人。
某一天,村子里突然来了一个小姑娘,十三、四岁的光景,白衣胜雪,腰间还挂着串铃铛,走起路来叮铃铃甚是悦耳。姑娘在村里雇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打听了亭子的方位,就直奔北面去了,不少爱热闹的妇人、小孩子也都跟在后面,一伙人浩浩荡荡的。几天的功夫,亭子周遭都收拾的干净规整,姑娘还给亭子上了一块匾,上书与人善恶四个大字,石碑上的药谷二字也不知是涂抹了什么上去,颜色鲜亮,还透着一股浓郁的芳香。结算完工钱后,小姑娘还让众人回村里通知,从明日起,每七日她会在这亭子里问诊治病,分文不取,每日只限3人。第二天,小姑娘果然在亭子里坐诊,偶会有孩童在石碑后观望,却始终没有人上前看病。第一个七日,小姑娘刚刚坐下,就有一个老妇人被抬着送了过来。村子地势偏远,耕种尚可自给自足,求医问药可就是非常不便利了,这老妇人因是位孤寡老人,无儿无女,长期卧床,靠邻里之间偶尔的施舍过日,这就被众人抬来试一试真假。老妇人身上早已生疮发臭,被扔在地上就没人管了。小姑娘也不多言语,搭了老妇人的脉,从亭子里取出一个匣子,银针过火,在老妇人的脖颈处扎了几针,然后用手掌顺着脊椎往下推,反复几次。村民隔得远了瞧不得仔细,突然听到老妇人“哎呀呀”的喊疼这才慢慢围了上来,老妇人之前身体都是没有知觉的,这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么快就能感受到疼痛感,村民们一改前几日的态度,都夸小姑娘医术高超,有些人甚至都喊上了神医,吵嚷着都要让小姑娘给看一看,却没有一个人关心一下还躺在地上呻吟的老妇人。眼看着为了这剩下的两个看病的机会都要打起来了,小姑娘喝止了众人,指着地上的老妇人说到:“那两位能帮忙把这位老妇人给抬回去,擦洗身体,把这药给涂在疮口上,并管上今天的饭食,今天剩下的2个名额就是你们的。”话音刚落,人群散了一半,边走还边嚷嚷“我这没病没痛的,我找这不痛快干什么,死老太婆一身臭味,我还得管饭,她不每7天来一次吗,下次再来!”剩下的人中,两个年轻人站了出来:“姑娘,我们兄弟给蔡婆婆送回去,我让我媳妇给她上药,家里穷,你看,青菜粥可以吗?”小姑娘点点头,把药给了他们。这时,人群里又有人闹起来了:“张武兄弟,你们家也就那老娘需要看病,这多出来一个机会不如让给哥哥我吧!”“让给我……”“让给我才是!”两兄弟抬起老妇人正想走,嚷嚷的众人却不让了,非得要他们让出一个名额。小姑娘走上前:“我说过了,今天余下的2个名额是他们兄弟的,其他人,一概不诊。”说完走回亭中,不再言语。众人看讨不到便宜,也便散了,只是还有些人把气撒在了张武两兄弟头上,有撒泼的妇人埋怨着一家人占了两个名额,也有抖狠的壮汉怒骂着些山野俗语,不得入耳。
渐渐的,小姑娘在村里的声名也传了出来,村民们每7日有无病痛的都会一早到亭外排队等候,虽说只看3人,但是如若前面的人并无病痛小姑娘会给些强身健体的药丸并不作数。小姑娘并未曾提及她的姓名,村里的人都叫她小药姑娘。一段时日下来,除了个别无奈经常无事来讨要药丸外,小姑娘和村里的人相处也算是和睦。不知道是哪里传出去的消息,开始有很多外地人来村里寻这药谷,寻找神医。村里人一开始还挺高兴的,遇见些个达官显贵来寻医的,指路、带路偶尔都能有个碎银子打赏的,运气好的,可顶上半年的口粮。时令渐入大暑,已经好些时日都没下雨了,村前的几亩薄田里的庄稼眼看着就能收了,叶子打了卷,谷粒也瘪了下去。山崖上倒是有一条水源流下来,可正是因为这水喝不得也是浇灌不得的,这水流经的土地,也是什么都种不出来,都说是山上有毒物,所以这水也有毒。慢慢的村里开始有饿死人的情况出现了。再到药谷亭子前排队的都不再是来看病的,都是来求果腹之物的。有外地寻来求医的人,小药姑娘也是不收诊金,而是要求折换成食物发放给村民。一开始,村民们都是感恩戴德的,对小药姑娘也是更为尊重。慢慢的,饥饿冲破了理智的束缚,特别是在小药姑娘不在村里的那几日,终于,他们在小药姑娘再一次准备离开的时候,伸出的手,不让她离开。大家都跪在亭子外,哭着恳求,希望小药姑娘能呆在这里,帮助他们渡过灾荒,那些外地来寻医的人也会来的更多,带来的食物和金钱就能救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