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第118章(3 / 4)

加入书签

“若是各个案犯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要刑部做什么。”高永清在御前讲话也从不收敛,锋芒毕露。

“你在御前大放厥词,想必御史台定有证据,请让圣上过目明察。”唐令熙扬高音调,气势绝没有输。

高永清冰冷的目光看了过去,一字一顿道:“派人去将江乡书院几位元老捉拿归案严加审讯,人证便有了。”

“简直是莫须有之罪名!平白无故要刑部下令缉拿士林中人,你置圣上清议于何地?若士林非议,岂不是怪罪圣上对读书人刑讯严苛?你挟持圣心以报私怨,用心之歹毒简直闻所未闻!”

唐令熙语气森冷,毫不客气将话堵回,他帽子扣得极大,卓思衡听完掌心已有潮意。

倒是高永清,始终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答曰:“随你自辩,然而天理昭彰,水落石出之议御史台已陈述完毕,其余留待圣上乾纲独断,你代圣而言不也是挟持圣意么?”

虞雍十四岁起便去到边关餐风饮露摸爬滚打,虽身份贵重但未在前朝涉议言政,人生第一次接触文官打架,总是冷静自持如他,也是略有面怔,只在一侧脸色阴沉地盯着两人。

此时已是不可开交的局面,皇帝却仍选择一言不发。

卓思衡知道他在等人说话,但这个人不是自己。

沈敏尧站了出来。

可他未等开口,郑镜堂却先一步道:“圣驾在上,不得失仪。”

唐令熙同高永清便不再言语。

郑镜堂朝圣上行礼道:“此事过于骇人听闻,臣听罢心有一疑,望圣上准臣言明。”

皇帝仿佛一个永远处于局外的看客,带着平静和惯有的忧虑示意郑镜堂说下去。

“方才高御史所言,臣以为有待商榷,须知江乡书院至今只青州一处,并未于瑾州有所增设,若按照高御史的思辑,瑾州弊案源于私利暗起,然而瑾州今日最鼎盛私学却无其所指江乡书院,而是……卓司业同安化郡窑厂与永明郡茶园所共设的道阶书院,那岂不是意指卓司业同瑾州弊案才是有千丝万缕勾连之人?”

卓思衡知道话题早晚会到自己身上,却没想是以如此犀利的方式这样迅速斩落。

众人的目光汇聚过来,他正要开口,却听皇帝忽然说道:“那此案刑部和御史台各执一词,大理寺是何意见?”

皇帝将话题转出,卓思衡立即明白此意。

皇帝当然不想进行到一半的整顿学风因为主导官吏涉案而被迫停止,尤其春坛即将完美收官的关键时刻,卓思衡的中立和稳固对他来说比任何事都重要。

所以,自己才得到了圣意的袒护。

但这个袒护却让卓思衡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他第一次同皇帝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白琮的回答当然是一贯的和稀泥,皇帝不管爱不爱听,但至少装作听得十分认真。而卓思衡则在这个间门歇,回忆起道阶书院命名的由来。

“这个书院的名字,还是要大人您来取才最得益。”

在离开安化郡前往瑾州学事司赴任前,宋蕴和、吴兴和潘广凌同他最后核验书院兴建的事宜时纷纷如此表示。

卓思衡也不推辞,他确实已经想好了名字:

“我想叫它道阶书院。”

“这是何意?”潘广凌不解,其他二人也面面相觑,觉得此名甚是古怪。

卓思衡将道阶二字写于纸上,落笔道:“天地相悬,间门无可攀。但天地之间门却是有道。此道非一人之力可行进,要我们世世代代历阶而上,才能无限接近心中之道,而心中之道是为天道。”

三人皆觉甚妙。

但卓思衡没有办法说出自己为书院取名道阶的真实想法。

这是他的私心,因为他此时已然决意,要做历史进程中那个最关键的台阶。历史发展的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太沉痛的代价,如果历阶而上,未必不是一条漫长却更稳健的路途。他与他要寻觅的盟友,只能做这样一种人:他们必须勇于做历史进步的一级台阶,为后人能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竭力攀登积累知识经验和夯实心基。或许,穷尽一生,卓思衡自己所成为的这一级台阶比之于历史犹如尘埃比之于沙漠,但他的下一级必须由他而上,再下一级亦然,历史便会这样前进,有朝一日,当所有台阶准备就绪,即将创造历史的后人就可以自他们一步步历阶而上,用变革创造新生。

他希望历史能历阶而上的这条路注定与至高无上的皇权背道而驰,但不代表此时此刻,他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目的,同皇帝站入同一条战壕。

机不可失。

白琮说完没有任何意义的话后,皇帝仍是配合得点了点头,此时卓思衡已经调整好自己,准备随时进入战斗状态。

“朕都知道了。”皇帝叹气时显得忧心忡忡,似被眼前混沌所迷一般,“既然诸位听完,那再听听朕派出调查此事之人如何言述。”

在场所有文官都愣住了。

谁也没有想到,在事发之前,皇帝已经找人去搜集本案证据了,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人选。

大家齐齐看向冷着脸的虞雍。

卓思衡猛然意识到,这才是虞雍自边关调回帝京的真正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