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矿(1 / 2)

加入书签

其实董良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在地理书上学到这些了。

江南丘陵地区,金属矿产丰富。

当时的董良在上课的时候,不爱听讲,总是四处翻找东西,消磨时间。

其中地理书上的各种图就是重点之一。

那图上有大致的标志着某地盛产什么矿产,某地盛产什么农作物。

畅想将来大考之后,离开小县城,去山清水秀的地方,吃喜欢的水果。

哈哈,往事如烟。

所以董良对于江南的金属矿物的印象很深刻。

另外大学之后的地理课上,则更详细的学习了本国的地理。

如果说豫章郡有些人没有大致感觉,到底在哪里。

那么说豫章郡有一个南昌,那么大家就应该明白这是哪里了。

而在董良的记忆中,就在豫宁县附近就有开采历史很久的一个大铜矿。

再往北走走,就有全中华天下最大的露天铜矿。

董良虽然不会开矿。

但是有工匠会。

现在明明白白知道矿产在哪里,这可比他学地质的朋友用现代科学找矿还要简单。

而南昌所在的这片区域,拥有着中华排名第一的铜矿。

这每一镐敲下去,都是钱啊!

所以说,要粮食,董良顶多利用自己为数不多的农业知识,帮助这刀耕火种的江南改成精工细作,但是这产量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都需要时间。

短时间内弄不出来。

而且收益也太低。

还是铜矿好!

随便找个矿,供养区区两个郡,绝对富得流油。

董良解决了众人的担心。

都快快乐乐下去工作了。

董良叫来小卒,带自己去收养的孤儿那里看看。

跟着带路的,七拐八拐的来到一处大院。

即便是战乱不定,诸葛亮和刘备还是特地拨了大院,安排好了这些孩子的起居。

董良进去一看,孩子们都在用功。

孩子们见到董良,骚动起来,就要起来涌上来。

激动的小脸通红。

往常这些孩子哪里和董良分别这样久。

几个大的孩子赶忙站起来,制止住了孩子们。

然后让大家继续用功,几个领头的来到董良面前行礼,等候吩咐。

董良见这些孩子们虽然正襟危坐,但是心不在焉。

摆摆手把几个大的领走。

到外面叙话。

“这里孩子怎么多了这么多生面孔?”

董良对着方卿问道。

方卿是这些孩子里最大的,十五了,就比董良小一岁。

方卿答道:“先生,哪里没有孤儿呢?这些孩子是豫宁县的,这里的县令昏庸无道,百姓生活艰难,孤儿也尤其的多。区区一县,居然有八十多个。

孔明先生让人带来,和我们一起生活读书,过几日再下几城,估计还要来更多。”

董良点点头,“这是好事,不差这点吃的,也给他们一条活路。”

方卿特别有同感,自己这些人的活路不就是董良给的吗。

寒暄了几句。

董良突然想起来一个主意。

“去把里面汝南的孩子,十三岁以上,课业成绩好的叫来。”

方卿去了,不一会儿带来三十余人。

先恭恭敬敬的行礼:“先生!”

“请起!”

这些孤儿要么是父母刚死,年纪很小的,还没来得及饿死就被收养来了。

要么是十来岁的,年纪大一点,抗的久一点,等来了董良的收养。

而年龄中等,成为孤儿很久的孩子则很少,因为很少有人能挺过去。

“你们几个,随后去诸葛长史那里,帮助他处理一些杂务。但是要顾好自己可不能给他添麻烦!”

“喏!”

这三十来个孩子,都是比较成熟,用功和聪明的。

派他们过去,刚好可以多多少少的帮助诸葛亮减轻一下负担。

最不济,端茶倒水递纸笔也是可以的。

而派他们过去,更是一个好机会。

试问天下哪里又有比诸葛亮身边更好的学习成长的机会呢?

董良对这些孩子抱有期待,希望他们能得到好的成长。

成为将来的中流砥柱。

这些孩子从汝南收养带过来,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培养起来,个个都是可以放心的。

董良又嘱咐方卿道:“这些新来的孩子,你们要帮助他们融入你们,都是乱世之中求活,要让大家亲如一家,团结起来。”

方卿严肃的答应。

方卿比较成熟,有时候就比较严肃,他在孩子们里也很有威望。

董良也信任他。

交待完毕,又溜了一圈,董良就离开了这里。

回到县衙时,已经有人在等待了。

“宋金大哥,很久没有见到你啦!”

董良见到老朋友很高兴。

宋金和马景和董良认识很久了。

深受关羽的信任。

他们是精锐,当初也把他们调到了豫章潜伏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