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若有若无之道(2 / 2)
,时为若无,时为若有,若无皆空,若有包容万千,你已经达到若无的境界,四大皆空,才引来菩提异象,传说佛教祖师曾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你亦如此。
弟子不敢言成佛,还是心有不甘,让佛祖失望了。
佛法并非远离七情六欲,而是去接近,曾今若有,放下若无,曾经若无,现在若有。只有接近了,了解事态真相,本质。才能悟得智慧,佛理,并非有人天生圣贤,不过是愚钝之人的想法。
“那男女欲望,可为一道?”
自然,芸芸众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琉璃境。众生为欲界天最低层次,男女之爱普遍,色界天也有男女之爱,然形式不同,一眼,一触便是爱,无色界天已无男女之爱,达天人之境,男女之爱食之无味,犹如嚼蜡。至于琉璃境天,是佛,菩萨,圣人,神灵之境,已无七情六欲,没有任何烦恼。
“佛就没有欲望吗?”
有灵智者,皆有欲望,即便是大道显化实体也有欲望,所为无欲无求只是美好愿望,男女之爱才是众生之道,没有欲望,何来的人,佛,菩萨,圣人。以后你会明白的,待在庙里是不可能悟得佛法的,只有经历了,才明白真正的佛法,为师之道若有若无,男女欲望同样如此,生时若有,死时若无。
苏百衣顿时醒悟,如醍醐灌顶,心中酣畅淋漓,师父,我明白了。普渡大师微微一笑,如果你认真修行佛道,将来成就不会在为师之下,但你缘在佛家,路在人间。
“师父,那我人间之路尽头在何处?”
路在脚下,看你如何选择,为师当年一日入境,才有今日所为,你虽然根骨不佳,体质偏弱,但悟性超凡,心智过人,如今有金身加体,菩提悟道,开悟为基,且先回吧,你师叔有话问你。
那弟子告退。禅房外,众僧皆在,苦禅面露苦色,刚才的话他也听到了,不由得感知,与住持相比,贫僧只是浮萍,尘埃。师侄入门一天,五品开悟,小成金身,菩提之心。
师叔过奖,百衣禅心未定,还需师叔和各位师兄弟指教。
众僧道:“不敢言指教。”苏百衣乐呵呵一笑,不管在何处,实力才是王道,宗教内部的竞争也是尤为激烈,当初西天教教主降临普化寺,也是为了佛道第一的名头,可惜师父并未放在心上,最后西天教教主狼狈而归,从此不敢再言第一。
“住持的若有若无论道,师侄可有感悟?”
师侄鄙见,请施主指教,师父若有若无之道,境界颇深,我也只是略懂一点,在我看来,若有在若无之前,若有即拥有,若无即空灵,只有拥有,经历,放下,才能达到若无之道,内心空灵,修佛修心,本心到了,佛就到了。
师侄之见甚妙,看来我几十年的佛是白悟了,以前我只觉得一心向佛,终有一天便能成佛,如今所看,还未做到心有旁骛似明镜。
无风何处起涟漪?诸位师兄弟,心似空灵,方能开悟,过去皆无,现在皆无,未来皆无,无道生有道,开悟便水到渠成。
开悟何曾简单?虽是佛家入门,但堪比人间天人境,除了住持,也只有我了,很多人承袭道家修炼体系,直入秘宫境,虽入佛门,未得佛缘,甚是可惜。
苏百衣不知难在何处?他明明没有做任何事,却让众僧羡慕嫉妒,也不知是好是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