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桃林村神秘的桃林寺(2 / 2)
桃林寺占地不大,内外两进,外墙上有一座神像,神像上半身为一个留着长胡子的庄严而智慧的男子,身体周围展开三重羽翼与尾巴,羽翼代表纯洁的思想、语言和行为
神像右手指天,意味着对崇高的不懈追求,左手的圆环则代表虔诚。
在身体中部还有大圆环,由太阳演变而来,象征永恒与不朽。
这就是光明之神-阿胡拉.玛兹达。
进入庙门迎面是一个圆形水池,再往里走就可以进入大殿,殿门上是雕刻着骑在狮子上的娜娜女神像,娜娜女神是祆教的战争女神。
殿内引人注目的一盆熊熊燃烧的“圣火”,这盆火已经生生不熄了六十年。
在后殿则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后殿供奉的则是当地土人信奉的五仙-胡黄白柳灰。
看那胡仙尖嘴猴腮两个爪子做作揖状,小眼睛笑眯眯地盯着你,不过那双眼睛里可不见温暖,倒是森森寒意沁透心脾,黄仙一个爪子捋着胡须似笑非笑,一个爪子做拈花状,白仙挺着白肚皮两爪肃立,眼睛朝天,仿佛万事不关己,那柳仙可不是吐着芯子吓唬人,而是一个妖态冶丽,杏眼魅人的美妲己,当然排在最后就是那位或者生活于厕间,或者享乐于谷仓的灰老鼠,不过爪子里倒是一捧卢城之稻。
显然这个隐藏在后殿的众仙家更是符合当地人的口味,供桌上摆满了五谷供奉。
香火旺盛时的桃林寺,从南至北的驿道上,常年都是络绎不绝的朝拜人群,其中有富人,有渤海国的贵人,各部头领还有来自营州甚至还有来自大唐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粟特团体。
而那些普通人,穷苦人更简单,他们没有多少宏大的目标需要去实现,顾及的是吃饱肚子,风调雨顺,儿女平安,不再打仗,在外从军,行脚的掌柜的,能够平安归来。
这些求能够即时带来灵验的五位大仙最管用。
所以,每逢盛会,桃林寺就会呈现出纷繁多姿的热闹景象,前边是祆教的信徒围绕着熊熊不熄的圣火 ,祭祀引领着大家祷念《光明经》,赞颂光明神-阿胡拉.马兹大。
在后院的五大仙牌位外,萨满的巫师们头戴桦树皮帽,帽顶插着一根截短的驯鹿角,身穿鱼皮衣,从胸前到腰间叮叮当当悬挂着大量的铜铁骨木制的法器,手里拿着鼙鼓在烟雾缭绕中沉醉的跳着转圈舞,和上下,五仙交流。
但是在今天,桃林寺的大日子,原本应该热闹非凡的寺庙反而是一派肃杀,从山脚到山顶沿途排列着武装精良的士兵,这些士兵手持短矛,腰挎横刀,单手弩别在胸前可以很方便地抽出来发射,在桃林寺后方的制高点三合顶子也有百余名武装士兵在严密戒备。
从武器装备上看,这批士兵是渤海国最精锐的天门军。
什么情况?让我们把目光延申到庙里,百十号人在向拜火殿内走去。
他们簇拥着一位身穿普通翻领绿色长袍,头戴硬翅璞头,脚蹬尖头薄底牛皮靴,脸上不苟言笑的人,这人看人的时候,很有特点,他是用眼睛从下往上钩着看,被看的人心里是发毛。
进了神殿内,一位身穿红袍,胸前绣着一团燃烧的火焰的老者说道:“崒干,亚牢山的神像已经安置完毕,请您检视”。
这位名叫崒干盯着在圣火后面祭坛上安放的巨大石像。
一个大腹便便,身材伟岸的男子坐在雕刻着巨狮身上,身边是侍酒的侍从和牵坐骑狮子的侍从,以及一个头戴羽翼头盔的武士;
狮子的前面是鼓吹乐器的胡旋舞者,他们中间,有一正一反两身伎乐,回首仰视狮背上的像主人,背对观众者头顶髡发,脑后有卷发;
与其相对的伎乐头戴幞头,双手敲击胸前的羯鼓;
身后的一身舞者满面胡须,外衣半穿,双手高举、裹袖而舞;
最后方的四个乐工,手持长笛,觱篥,拍板等乐器;
这座巨型狮子石像在构图上采用的,是经典的文殊菩萨骑乘狮子的形象,坐骑狮子背上有莲花宝座, 昂首阔步的狮子一脚踩出一朵佛教圣物莲花,狮子的脖环,是佛教中的经典造型。
崒干在石像前沉思良久,然后轻微地点点头,转身就向外走去,红袍老者紧随在身边一同出了桃林寺,在庙门前驻足,看着一行人在武装护卫的保护下渐行渐远。
长长出了一口气的老祭司,转身关上庙门的一霎那,就见眼前一道白光闪过,留在记忆中的最后一幕就是-一个妖艳异常的光头女子粗粝 刺破耳膜的笑声。
这个笑声长久的在徒太山中飘荡,随着风一直到达山下桃林村村民的耳朵里。
村民们吓得赶紧把在外淘气的孩子们扯着耳朵拽进屋里,噼噼啪啪的关门声响彻了小山村。
村民们知道,这是徒太山里的“虎将军”出山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