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整军备战(七)筹措军费(1 / 2)
在这个商品经济还不算太发达的春秋时代,粮食才是民间最硬的通货。所以步徙们的薪俸也全都是以粮食的形式来结算发放的。
按照于正招兵时的承诺,入伍即可领取一次性的入伍补贴,当时于正定的安家费是粮食三石。
春秋时代各国的度量衡还没有完全统一,所以于正采用的是此时各国商人间较为通用的计量方法“石”。同样的,西方国家秦国的“一石”和东方国家齐鲁的“一石”,重量也不完全一样,这就只能因地就宜了。目前山东各国的“一石”约合后世的60斤左右①,所以三石粮食也就是一百八十斤左右。
当然此时的粮食以豆、粟类为主,而且发放时也是不脱壳。民以麸(壳)为食,乃是常态,饥荒所致,却不是为了追求后世的健康杂粮。
步徙每月的薪俸,于正跟家臣们细细商量后也制定了具体的发放标准:普通步徙每月领粮食四石,伍长每月领粮食六石,两司马每月领粮食十石,卒长每月领粮食二十石。
这样,普通步徙每月的四石折合下来大约是一个月二百四十斤粮食。看着不少,但一来这些粮食都是带着壳的;二来此时食物缺少荤腥,一个成年人只吃主食,一顿便能吃上两三斤;三来这是要养活一个四五口之家的一月口粮。
所以这个标准在于正看来有点低了,不过西门吉等家臣却一致说这已经不少了,他们给出了此时的一种算法。
步徙薪俸每月为四石,一年就是四十八石,而普通农家一年劳作百亩之田(约合后世33亩),年节好时也不过收获百石左右的粮食②,灾荒之年更不用说了。
就这么点粮食还要上交一成左右给诸侯奉公,四成左右给领主赋税,剩下大约50石的粮食却要养活整整一家。所以每到灾荒之年必定会饿死人,因为即便是之前的丰年他们也根本存不下多少粮食。
而如今于正军中步徙们的薪俸,按照普通士兵每月四石粮食来算,一年便有四十八石,已是赶上一个农夫家庭交完税后一年的收获了。而且步徙自己的口粮还是在行伍中解决,这又省下了一大笔粮食。
手下几个家臣们都说这薪俸已经很高了,足以让步徙们感恩、卖命。又劝他说:营中的粮秣本就不多,不如先紧后松,也不至于后续缺粮招至怨言。
考虑到如今春秋时代的生产力确实低下,既无高产粮种,也无化肥,耕作方式也十分落后,亩产确实很低,所以薪资水平自然也不能以后世的标准论之。
于正思索后也就同意了目前的薪俸方案,毕竟这已经比绝大多数士大夫们都要大方了,吸引力应该足够。
另外,从臣子们口中得知了此时每户大致的产粮情况后,于正心中不免也暗暗换算了起来。
他获封食邑两百户,每户可耕百亩之田,可产粮食100石左右,两百户就是两万石。按日本战国的说法,也就是说他目前可算是拥有2万石食高的一方领主了。
当然想象很美好,现实是目前他的这一切都还在狄人的手中。自己不但收不到任务粮食的赋税,还要补贴许多出去。
总是这么入不敷出当然不行,于正作为后世穿越之人,他当然也有自己的赚钱方法,只不过目前来说进展并不顺利。
于正发明的简易牙刷,也曾让匠营制作了一批。作为刚推出的新兴玩意,于正给出的定价并不低,所以目前也就贵人们和有钱的商贾们会用一下,穷人们自是用不起的。
他也联系了几支来往的商队去各国行销。但是一来是还未真正打开市场,整体接受度有限;二是受限于路途难行,商队回款太慢。所以目前带来的收益虽有一些,却远不够支出。
另外牙刷的制作毕竟简单,日后被仿制的可能性也很大。
不过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至少卫国的大多数贵族们都开始用上牙刷了,每次廷议之时大家的口气清新了很多。
再有,于正自也考虑过穿越者们常用来发家致富的两大法宝:玻璃和肥皂。这两样东西看起来是有技术壁垒的,春秋时代的人肯定是不能轻易仿制的。但是这壁垒却同样也阻挡了于正。
他是个语文老师,化学他却是不会的。以前高中时是学过化学,但这两样东西的配方他也没在课本上看到过啊。
原材料是知道一些的。比如玻璃是从土里来的,这于正知道。但是是用哪种土呢,随便什么土都可以吗?其中又加入了什么原料呢?
很明显光靠加热来烧制是肯定不行的,最多只能变成陶还有砖。
陶和砖也能成为商品,但是曹国都邑陶丘城里的陶器又便宜又好,他却是竞争不过的。砖是烧制了一些,被公子辟疆低价采购拿去筑城了,但还是让他赚到了一些小钱钱。
肥皂听说是用动物油脂加草木灰制成的,这于正也知道,可是他试了之后同样发现不行。两者混合在一起,就成了脏兮兮的一坨,看着就脏,指望这样的卖相去赚钱?而且于正亲自去试了,也确实没有啥清洁效果。
还不如此时人们从皂荚树上采下来的皂荚呢,至少于正本人更愿意用后者,而且还不用花钱。更何况大量的动物油脂他也没地方去买啊。
再有,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