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 24 章(5 / 6)
,见她突然提及此事,一时面面相觑。
这里几个人,黛玉自不必说,雪雁是家生子,自小也是吃穿不愁的,宁嬷嬷也是包衣出身,都没朱莺这般经历,一时不知该怎么安慰。
雪雁干巴巴道:“那时是遭灾了吗?”
不然怎么一家两家都吃不上饭呢。
“倒不是遭灾,只是田里收成少,家里孩子又多,不卖儿卖女怎么办呢”,朱莺笑道,“奴婢倒没什么抱怨的,卖了奴婢一个总比一家子抱成一团饿死强,况且奴婢的爹娘还是好的,没为了多几两银子把奴婢卖到那脏地方,倒叫奴婢到了咱们府里,如今可享福了呢。”
众人见她果真不伤心,一时都笑了。
朱莺叹气:“不过不是谁都有奴婢这般好运的,奴婢倒是盼着这金薯真有说的那般好,咱们老百姓也能多几分指望。”
房里众人都不由沉默,黛玉若有所思道:“既然如此,咱们也留下一些做种子吧,到时在咱们府里辟一块地方出来种。”
朱莺笑:“是,多谢姑娘。”
“谢什么,我又不是为了你,我种只是我想种罢了,就兴你感同身受,不许我慈悲为怀不成”,黛玉打趣朱莺一番,见她脸红了这才放过,笑道,“改明儿提醒我,得问问师兄怎么种才是。”
朱莺福了福:“是,奴婢记得了。”
这天黛玉身边的人都尝到了六阿哥送来的金薯,黛玉饮食上极克制,只略吃了一个小的就停了筷子,笑道:“滋味不错。”
雪雁大喇喇:“奴婢也觉得好吃,要是真有那么高的产量,百姓天天吃这个也很好呀,怎的六阿哥还说味道一般呢?”
她说着,还露出了向往的神色。
曾经因吃红薯过多而烧心的胤祚:......呵呵,天真了吧。
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不好吃,红薯这种东西尤其如此,胤祚有个长辈,曾在上个世纪的活动中被下放改造,平反回京后一口红薯都不肯再吃,甚至到了看见都难受的地步,据说就是以前吃多了伤到了。
当然,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这些就不重要了,红薯的确救了很多人,比如那位长辈,当年就是靠着红薯才活下来。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在几十年后,乾隆皇帝就会推广红薯,大清在此后迎来人口大爆发。小小红薯,作用实在不可限量。
正是因为知道它的份量,胤祚才冒着当出头鸟的风险买下了它。谁让这玩意儿如今太不受重视呢。胤祚固然崇尚明哲保身,但也不会因此什么都不干了,那不是他的性格。
他心里盘算着怎么把这事办了,又不叫自己太显眼,十余天时间很快过去,御舟即将抵达京城。
胤祚把一封信递给德清:“到了通州你先别回去,帮我看顾林姑娘些,等她到了贾家你再回宫。”
德清应是。
胤祚又问:“贾家的关系可打通了?”
德清:“是,贾家外院下人好说话的很,奴才使了些银子就办妥了,内宅倒是麻烦些,是夏守忠给牵的线。”
“夏守忠?”胤祚想了想,“是不是找我看过病。”
“是呢,他感念您的恩情,奴才找他帮忙,他问也不问就一口答应,乐意地很呢。他时常出宫,偶尔帮那贾元春送些消息,故而对贾家熟一些。”
胤祚点点头:“也罢,回头再想法子谢他就是了。贾家那边也不用盯得太紧,只林姑娘受了什么委屈,或者有什么对林姑娘不利的事就来告诉我。”
德清应是。
胤祚这才放心了,心里又生出不舍来。
如今距离京城还有半日路程,再过一会儿,所有民船都将减缓速度,待御架离开码头后再靠岸,他很快就要和黛玉分别了。
他隔着茫茫水面,看向远远坠在后面的那艘船,因为距离不近,其实压根看不清人,但他知道黛玉就在那艘船上,可能正在作画或者看书,也可能在品尝他送去的果子点心,说不定正在给他写信或者读他的信,甚至偶尔能隐隐约约看到她倚在窗边的身影,这都让胤祚觉得满足,如今要分开了,胤祚只觉得怅然。
此次一别,不知余生还有没有见面机会。
再不舍还是要分开的,半个时辰后黛玉的船开始减速,很快就看不见踪影。两个时辰后御舟靠岸,胤祚随康熙等换乘马车往紫禁城而去。
等浩浩荡荡的车马走得不见了踪影,寂静的码头才重新喧哗起来,热闹比之从前更甚,所有人都激动地脸红脖子粗,说起方才御驾经过时自己的感受。
有这一场,这里的大部分人足够吹一辈子了!
几个穿红着绿的仆妇也不由拍了拍胸脯,啧声道:“好大的排场,吓得我都喘气都不敢了。”
另一人道:“能不大吗,不看看都是什么人物,阿弥陀佛,今儿咱们几个可算是有福气了。”
“就是那侍卫们怪吓人的,长得都挺精神,咋的恁凶!我不过看一个小公子俊俏,想仔细瞧一瞧,好家伙那眼神,可吓死我了。”
“可算了吧,你这老货脖子都快伸出两米远了,知道说你喜欢好颜色,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那老鸨子呢。”
“我还是第一次瞧见比咱们二爷还俊的后生,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