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万骑走吴郡 桥家之危(2 / 2)

加入书签

的离谱!”

与偶遇外乡人的讶然不同,沿途过路的本地人见了桥府,往往会诚恳真挚的朝桥家府门深深鞠躬。不为别的,只为感谢桥家…

在灾难来临时,对江东百姓的赈济。

桥家庄子圈地百顷,处西北千亩自用田、处东南千亩救世田。顾名思义,西北二面的千亩薄地所产粮食,为桥家自用。东南两面的千亩肥沃之土所产,则用来救济世人。

除外庄两大田,桥家还有二园一斋一草屋。内庄四面,沿乾坤阴阳四向,设有四大要地:处左龙十顷橡果园,处右虎十顷鸭梨园;处上凤十顷百花斋,处下玄十顷千草屋。

左龙橡果,久存不腐,乃应急之果实。右虎鸭梨,止咳润肺,腐化亦成养料。上凤百花佐以下玄千草,药石不缺、可救伤患。

活脱脱一个全功能之圣庄。

桥家所设两田一斋,二园一草屋,可谓造化无穷、功德无量。世人只知江东富庶,却不知早年的沿江一带,何其之凶险难捱。

暴雨易决堤,高水常淹地。

狂风摧屋垮,湿寒致疫生。

前些年风多雨多,那暴雨往往一下就是十天半个月。没隔两天,雨再接着稀里哗啦的下…就是没完没了。故此,江东和外地一样,都种不出粮食。其他区域是干旱缺水…

江东却是水太多了…

稻子“虚不受补”,喝撑死了…

不过无法种田也要不了本地人的命,毕竟沿江沿海,还可以捞点鱼续命。

但更大的问题来了,那暴雨下久、堤坝水位高了就很危险。那段艰苦的岁月,死在决堤后洪水泛滥的人不下万数,非常夸张。

洪水冲烂砖房,狂风刮没草屋,人们忍饥挨饿,连个落脚之处都没有。那时,最要命的事情发生了…因横死之人太多、尸体遍地都是,时长腐烂生蛆。瘟疫,也随之展开。

而更要命的是-江东多水泽,那些湿润之处又正好是疫病细菌衍生的温床…

那些年,江东灰暗死寂。

沿江一带的主官焦头烂额,不断上书表奏中央朝堂、请求救济赈灾。然,那几年正好又是大汉王朝混乱的伊始。宦官外戚初次掌权,正你来我往斗得正欢,哪会分神?

赈个屁的灾啊?屁民们死去吧!

求救未果,江东绝望之时…

桥家,出手了。

那年的桥家家主桥沣联合江东各世家,大开府门、无偿放粮救济百姓。刚开始还好,然随时日愈久,也开始有些支撑不住了。

后来,一个个世家退出救济阵线、锁死府门只顾自己。赈民压力全落到桥家身上,然他们却义无反顾,不惜散尽家财也要就人…

终于,在桥家发完府中最后一粒粮时,雨停风息,黑暗的年代终于过了。新皇上位,朝廷也恢复短暂的安稳。皇帝遣派天使前来督促救灾,随一辆辆满载粮食的大车到来…

江东渐渐恢复原状,继而愈来愈昌盛繁荣。那些昔日被桥家所救的百姓,纷纷聚在一起、不顾一切也要报恩。而被桥家从头到尾所救下的庶民何其之多?每人出点碎银…

都不是小数目。

那日,数万百姓从各地自发赶来,奉上百车锃亮雪银。桥家主不受,百姓齐跪求其受。桥公无奈受银,当场言明此银一钱不用…

全打造为银瓦,为桥家遮风避雨。

桥公谓之“我与衣食予民,济一时天灾。百姓与银瓦予我,挡万世之难。”

然,送钱来的报恩之人源源不断,一批又一批的银钱堆入桥家府库。桥公言曰“此钱来于百姓,当用于百姓,如此方能安心。”

故此,桥公在自家庄内设下两田二园一斋一草屋,每年所得用于反哺民间。

桥家的名望,也传遍江东。

是谁提起桥家,那都要高高竖起大拇指的!其之威望,由此可见一斑。

毕竟,粮食、橡果、鸭梨什么的还好,大家也不是很缺。可百花斋与千草屋所产之药,乃救命稀罕之物,随便一株都值不少钱…

可只要你需要,不管身份地位、不论高贵贫贱,去了桥府确认病情,管家就会派人为你抓药熬好,让你当场喝下。能做到如此…

还能有谁?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桥公振臂一呼,民间登时就会窜出不下万人为他效命。

此为,望者桥公。

可以说这么多年,没人敢惹桥家。第一个是桥家与世无争、从不竖敌,惹他家毫无意义。第二个是惹不起,第三个是惹不起。

严格来讲,不是惹不起桥家。

是惹不起桥家背后的无数民众。

然今日,竟有人大呼不惧桥家。

非但如此,这人居然还要桥公当场献出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桥小桥、好好服侍他。不然的话,他就调动守备军将桥家给灭了。

只因,他爸叫孙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