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低迷(1 / 2)

加入书签

《纽约邮报》:“谁该为华尔街股灾负责?”

《洛杉矶时报》:“联准会加息引发股灾, 华尔街经纪人指未来一两个月会转好”

《路易斯维尔日报》:“大批股民抛售股票,经纪公司恐面对倒闭”

股市崩盘的那天, 人们都以为那是短暂的, 股市很快又会好起来,可是一个月过去,两个月过去, 三个月过去……道琼指数自创下单日最大跌幅后一直处于低迷水平,丝毫没有要回升的迹象。

各大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 这些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从虚高回复到正常水平,再掉至低位, 人们对市场失去了信心, 不敢再买入,指数能升回去就有鬼了。

一个月前还非常蓬勃的股市突然一落千丈, 是连那些金融大鳄都预料不到的事情,尽管联准会收紧了贷币政策,人们都以为那不会打击到股市,但他们都没有察觉到投资者和放款人都在持股的最高点,所谓物极必反, 达到最高点之后自然会回落。

窜得多高, 就摔得多狠。

手上的股份变得不值钱了, 投资人都赔很惨, 大家都以为作为股市指标的布朗特集团肯定也不例外,别忘了伊莎贝拉·布朗特就是个投资大户。

然后《纽约邮报》却引述了福克斯电影公司以及宝马汽车的负责人们的话, 指布朗特集团早在数个月前已经撤资,不再持有他们的股份。

众人一惊, 这样大规模的撤资肯定不是巧合, 难道伊莎贝拉·布朗特早就预料到股市会崩盘了?

于是记者们纷纷拥至刚投入运作的布朗特大楼, 表示想要采访她。

伊莎贝拉一走出办公室,这些记者就兴奋的问个不停。

“盖茨比夫人,你为何在数月前大规模撤资呢?”

“你认为市道什么时候会变好?”

“你这次的经济衰退有什么看法?”

——虽然伊莎贝拉在结婚的时候冠上了夫姓,她现在的法律名是“伊莎贝拉·盖茨比”,但在报纸和杂志上,她仍然是“伊莎贝拉·布朗特”,这完全是个机缘巧合。

婚后她接受过一场访问,可能是写稿子的时候写得太溜手了,访问她的那个记者仍然把她的名字写成“布朗特”,连编辑都没有发现到这个错误,新闻稿就那么刊登了。

那个写稿子的记者跑来跟她道歉,伊莎贝拉觉得只是个小错误,所以笑着说没关系,“伊莎贝拉·布朗特”就挺好的,让她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她没有料到的是,那个记者隔天就在报章里谈论了这件事,她当时的说话实属无意,听者却有意,将她的说话解读成女性主义的展现——自古以来,妻子都被视为丈夫的所有物,伊莎贝拉·布朗特希望能够保留原本的姓氏,不就是反抗夫权的象征吗?

结果读者还真的很吃这一套,于是一众媒体在称呼她时,都是用“伊莎贝拉·布朗特”。

何况她的公司叫“布朗特集团”而不是“盖茨比集团”,说到布朗特集团,第一时间就会想起伊莎贝拉·布朗特。

不过见到她本人时,对她称呼还是会变成“盖茨比夫人”——好歹尊重下人家的丈夫吧。

这是个前所未见的现象,“布朗特”这个名字实在太耳熟能详,以至人们叫着叫着就习惯了。

伊莎贝拉还对盖茨比开过玩笑说,不过你跟她姓吧,结果盖茨比竟然还点头了,如果法律容许他真没所谓。

反正他就不是很在意名称这种东西。

面对记者的连番提问,伊莎贝拉只是轻巧地回答:“撤资主要是为了发展公司的其他业务,就像我在上月接受《纽约时报》的访问时说过,债务终有一天会反噬我们,有人批评我这是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但我知道这会发生,所以我选择了撤资,把公司的重心转移到其他业务上面。”

不仅仅是从股票市场撤资,伊莎贝拉连地产项目都不再发展了,这场经济大肃条会长达十年之久,地产的交易数目只会随之下跌——人们没收入了,哪来的钱买房子?房地产市场跟股票市场是息息相关的,股市繁荣代表经济好,经济好房地产市场也好,反之亦然。

她这番话倒不是要逞英雄,她想提升市民对她的信心,他们不相信股市没关系,相信她的洞察能力就行了。

记者接着问:“其他业务是指?”

伊莎贝拉跟他卖了个关子:“我无意唬吓大家,但这次的股灾不会轻易结束,布朗特集团想要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就必须转型。”

这篇新闻出来的时候,大部份人都认为她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是在杞人忧天。

他们坚信股市会随着时间而好转——这十年间,美国发展得太快太快了,GDP翻了不知几倍,造就了他们盲目的信心,不愿意相信美国真的会陷入经济危机。

《华盛顿日报》的记者还嘲讽道: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我们不行了,岂不是全世界都没好日子过?

城市的建筑越建越高,美国人的自尊心也一样。

然而在1930年的六月,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彻底扼杀了投资者的希望。

这项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