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 96 章(2 / 3)

加入书签

都是接起才知道打过来的人是谁。

“嘿,成为大明星的感觉怎么样?”

话筒传出了盖茨比的声音,因为大半个月没有听过,伊莎贝拉花了几秒钟才认出来。

听到这把声音的伊莎贝拉有种微妙的感觉,在去巴黎之前两人的气氛很好,她感到自己跟盖茨比之间是有张力存在的,然而她去巴黎后把全副注意力都放在发布会上面,连想其他事情的时间都没有,他们又隔着这么一大段距离,没长途电话,没视频通讯,自自然然就淡了。

所以她回来后,他们又好像没了以前那种气氛。

果然还是自己的事业最香。

就算气氛不再,她也视盖茨比为一名朋友,轻笑道:“这太夸张了,我只是个设计师。”

“这就是你的神奇之处,职业是设计师却活得像个明星。”盖茨比的语气里透出少许兴奋,他正在为她的成功而高兴,“你知道吗?打开报纸就能看见你的消息真的很神奇,让我感觉其实我们也没有这么久没见面。”

如果是以前,也许伊莎贝拉会撩一撩他,说“那你有没有想我”之类的话,而现在她只是附和道:“是吗?我现在都不太敢打开报纸了。”

盖茨比的口吻认真起来:“那我想你已经有心理准备,你的生活将会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说实话,我还没有准备好。”伊莎贝拉给自己倒了一杯水,“我以为自己能轻易接受与众不同的生活,但我原来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坚强。”

在面对那么多的镁光灯时,她曾经冒出了一丝怯懦,并不是因为被这样的大场面吓到了,而是她意识到她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以前的平静。

从今以后,她就是一名公众人物,她的一举一动影响着的不只是她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品牌。

“这需要一点时间。”盖茨比沉吟片刻,他紧张的连呼吸都屏起来,“我最近能见你吗?”

“再过一段时间吧,现在不太适合见面。”伊莎贝拉说。

虽然已经预料到没有那么容易就能见到她,但盖茨比的心里还是堵堵的。

他想说点什么,可是又不敢阻碍她的时间。

“那有机会再说吧,晚安。”

“晚安。”

……

伊莎贝拉回国的消息登上了各大报纸,让先前消停的热度再次烧起来。

时尚游行已经是两周前的事情了,经过了两周的讨论,人们被新的新闻转移了目光,热度冷却一大半,加上她人又在巴黎,人们再怎么八卦也无补于事。

但是先前积累的热度随着她回国而再次爆发,而且她还明确的表示会召开招待会,大家的焦点自然就聚集在这上面。

因为来巴黎之前就决定了要办记者招待会,场地和设施已经准备好了,只差向媒体发出邀请函,而这部份的准备工作就在她回到美国的两天内完成。

在她坐船回国的期间,美国媒体大肆宣扬她在巴黎取得的佳绩,比如转载那边的报道让美国人民看看法国人对她有什么评价,而且还报喜不报忧,自动把保守派人士的批评过滤掉,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西装风的盛行。

其实西装风在巴黎的流行是伊莎贝拉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因为法国目前还买不到希莱尔的衣服,于是巴黎的时髦女士们纷纷穿起了丈夫的西装外套,配搭一条粗腰带以突出腰线,宽松的西装外套加腰带被称为“希莱尔套装”,这个现象还被起名为“希莱尔热浪”。

“她攻陷了我们”——《小巴黎人报》是这样说的。

看见法国人对美国时尚另眼相看,知名时尚评论家和杂志编辑都对希莱尔赞赏有加,让不少美国人都觉得脸上有光,在对方擅长的领域里打败他们(其实并没有,只是在美国媒体在过分吹嘘)是一件尤其大快人心的事情,而且法国人之前还看不起他们,现在倒是追起美国的潮流来。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希莱尔的两家时装店每天都人潮如患,供应远追不上需求,大部份的货品严重缺货中,礼服定制的订单也爆了,哪怕你是什么重要人物,想定制一条希莱尔裙子都要等到明年去!

美国的女权运动比法国走的更前,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比法国女性高,裤装所获得的批评倒不如在法国多,但是相比法国,美国这边对她的身份的争议明显更激烈。

有人说她是骗子,骗了大家这么久;有人感叹她的年龄,像《洛杉矶日报》称她为“一个世纪只出一个的天才”;有人为了美国诞生了一位如此出色的女性而兴奋不已;有人认为她过早成名,以后会前途坎坷;有人认为这是一场阴谋,希莱尔不是她而是另有其人……

《纽约每日新闻》还做了一个街头访问,一向些从希莱尔时装店出来的消费者问她们对希莱尔是一名女生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这棒极了,她简直就是女人的典范。”一名三十岁的白领女性回答,“不过我希望她能够一开始就表明身份,而不是隐瞒了这么久。”

另外一名四十岁左右的妇人却表示:“我并不在意希莱尔是男的女的,我只是喜欢这个品牌的衣服。”

一名两手空空,看不起并没有购物的年轻女士指:“她好像才二十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